你可知,兒童每天使用詞彙的86%~98%與父母是一致的,父母的每一句話漸漸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大量的資料事實和跟蹤研究支撐了這一結論。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此話不無道理。
有一本暢銷書叫《父母的語言》,這本書闡述了一個核心,語言資源是教育中免費而又具備極高價值的一項資源。
書中有一組資料:對於13-36個月的孩子:“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能聽到487句話;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是301句話;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有178句話。”
這樣的累計,使腦子勞動家庭的孩子三歲時累計聽到4500萬個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只有1300萬個單詞。
這3200萬的詞彙差距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
因此,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兒童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
如此看來,父母與孩子加強溝通是極為重要的,如何使用正確、有效的溝通語言,真正透過語言激發孩子的大腦潛能呢?
這本書還有一個可以激發孩子大腦潛能的著名理論——3T原則。
T1:共情關注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屬於控制慾很強的父母。他們站在制高點上,要求孩子對他們的話言聽計從,總是認為自己說的永遠是對的,永遠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不讓他們走冤枉路。
各位家長,你們忽略了溝通環節中除了表達,還有一項是傾聽。最好的溝通交流是一個相互輸出的過程,雙方都可以將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
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是父母必備技能之一。
T2:充分交流
有效溝通應該是具象的交流,表達應該是清晰的,給人以影像感。即使是對孩子的表揚或批評,也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簡單地使用代名詞:你這裡不行,你那裡不對,你不能這樣做,你那樣做我就要生氣了......
樊登老師講過一個“肯定孩子不遲到”的例子:
T3:輪流談話
這一點,就是前面所說的溝通交流的本質,兩個人溝通,一定是雙方共同表達,而不是“一言堂”。
如果孩子小,表達能力有限,父母要善於傾聽他們的訴求,學會安撫;
如果孩子大了,表達欲很強,父母也要懂得耐心傾聽,畢竟當今社會,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輪流談話,你一言我一語,你問我答,這可以看做是一場“語言博弈”,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得到鍛鍊,同時也可以提升其思維的活躍度,腦洞大開。
T4:關掉它
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使用電子產品,包括電視、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和遊戲機等,而這些彷彿一個溝通屏障,隔絕了孩子與外界的交流。
所以,父母應該儘可能地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而不是將電子產品用於安撫哭鬧的孩子。
美國兒科協會也認為,不能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使用科技產品,兩歲以後的孩子才能在監管下每天享受一兩個小時的螢幕時間。
寫在最後: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也就是說,看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看一個人七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他老了之後的樣子。實際意思是:看一個人小時候的行為表現,性格品德,就可以大概預測這個人的將來。 這說明小的時候特別關鍵,要注意培養,過了這個年齡,基本就定下以後了。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其實從9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現,但其實父母並不能清晰地看到,而到了小學三年級,孩子的讀寫水平將決定著他(她)未來上什麼樣的大學。
這樣看來,當今父母們教育子女的壓力還真是不小。每個人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又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有美好的未來,能夠在社會上有競爭力,贏在起跑線上,那麼就請你在他們成長的路上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注意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