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時間到了,媽媽喊宸宸來吃飯。
見宸宸一直沒有搭理,媽媽開啟復讀模式,連喊三遍,宸宸還是沒有出來。
媽媽急眼了,上前拍了拍宸宸的桌子,責備宸宸不理解媽媽,媽媽這樣做是讓宸宸抓緊時間吃飯,好安排下一步的活動;宸宸則很委屈地說,我本來打算把這頁紙畫完就去了,媽媽為什麼還要打斷他……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畫面是經常出現的。
父母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威,喜歡把自己的節奏強加於孩子,希望孩子對這個安排無條件地服從。
一旦孩子出現了對抗的情緒,做出不配合的行動,父母便給孩子冠上“不禮貌”“不懂事”的帽子。
毋庸置疑,這樣不僅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維護,還容易給孩子心理和行為習慣上造成不好的影響,是我們需要去努力克服的。
那麼,面對不被孩子理睬的情況,我們首先要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迴應。一、模仿父母在對待他人講話時的態度
孩子擁有超強的模仿能力,作為與之關係最親密、接觸最頻繁的父母,如果在別人講話時也表現出冷淡、漠不關心,時間久了,孩子會誤以為這是正常的人際交往態度,會讓他在面對同樣的情況時採取和父母一樣的態度。
二、沒有正確合理的時間觀念和習慣
對於父母的安排,尤其是時間上的安排,孩子不理不睬,就代表著在他心裡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時間概念,當他發現早一分或者晚一秒,在事情的結果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自然也就不會在乎當下這一小會兒時間。
三、正專注於手頭的事,不希望被打擾
對於父母的話不予理睬,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太專注於手頭正在處理的事情,而沒有對父母的話及時做出反饋。
這個時候的父母應該是感覺慶幸的,因為孩子的專注力已經不會被一句突然冒出來的話輕易破壞掉,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了。
四、有自主的思想表達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智也會一步步成長起來,遇到事情會有自己的想法。
在父母發出要求時,孩子首先會判斷自己內心的想法和父母眼下的要求是否一致。
如果這兩者之間有明顯不一致的情況,他會本能地傾向於聽從自己的內心,轉而向父母的要求做“不理睬”的迴應。
五、對父母不良情緒的反饋
有時候,需要處理很多複雜情況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時會透過語言傳達出自己的不良情緒。
對這種不良情緒的覺知,對孩子而言不是難事。
這個時候的他們,為了防止父母情緒的進一步發展而波及自己,就主動採取不理睬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來避免可能的傷害。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採取合適的對策,來緩解尷尬的氣氛。一、規範自己面對同類問題時的行為和態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老師。
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所以,為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規範自己的行為,謹言慎行,禮貌待人,對他人的話語要積極地做出反饋。
二、制定標準化流程並嚴格執行
孩子沒有規律的時間習慣和行為模式,多半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散漫造成的。
想要讓他對時間有個全面的認知,做事有章法,就要和他一起制定短期和長期計劃。
這裡的短期,可以是半天、一天、一週,長期可以是一個月、半年。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計劃的內容越具體越好,例如,上午9點到10點,親子瑜伽;10:30到11:00,英文繪本學習,等等。
有了清晰的計劃還不夠,還要嚴格地去執行。
這樣,孩子不僅能體會到計劃流程的標準化,還可以在詳細計劃的指引下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對後面的覆盤很有好處。
三、先讓孩子做完專注的事,不打擾,不中斷。
孩子對手頭正在做的事表現出很專一,是專注力在發揮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對於這項寶貴的能力,想要繼續保持下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來自父母的不打擾、不中斷。
這樣,讓孩子繼續做完手頭的事,既能不打消他的積極性,還能讓他在被尊重的情況下體會父母對他專注力的肯定。
四、根據實際情況,對原定計劃做適當調整。
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計劃都能被按部就班地執行下去,總會有不同的意外情況發生,例如孩子生病了,父母需要孩子臨時幫忙處理緊急事件,等等。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把事先制定好的計劃做一些調整,確保在優先處理緊急或者意外的前提下,也不耽誤學習和生活。
五、做好情緒管理,放下權威,平等溝通。
當父母帶著情緒對孩子發出指令,孩子也做出了不理睬的迴應,父母就要清醒一下了,首先是把自己的情緒透過深呼吸等方式穩定下來,同時意識到面前的孩子是個有思想意識的人,放下作為父母權威,和孩子平等對話,告訴他這樣做是為了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接下來要做的事。
總之,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和指令不理睬都是事出有因的,我們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去探究他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既解決好問題,又保證親子關係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