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可以為孩子提供心靈所需的“營養”。
新年的儀式感,則可以成為孩子最溫暖的體驗和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虎媽
作者丨可樂媽
前兩天,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們可不可以不過年啊?”
我覺得很詫異,問他:“過年不好嗎?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一家人熱熱鬧鬧多好呀。”
兒子卻搖了搖頭:
“新衣服經常穿啊,吃的也都是那老幾樣,過年真的好沒意思啊。”
他的回答不禁讓我想起了《舌尖上的新年》裡的一段話:
“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
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如果說,是物質的豐富讓我們食不知味;
那麼沒有儀式感,才是我們不再盼望過年的最根本的原因。
這時候,想讓我們的孩子留下關於新年的美好回憶,與其費盡心思地考慮吃什麼、穿什麼;
倒不如營造一份小小的儀式,為這一天賦予特殊的意義。
帶孩子一起置辦年貨
作家潘春華在《36年前的年貨往事》中寫道:
“那時置辦年貨,可叫一個熱鬧。
排隊買年貨,常常是孩子打頭陣,因為此時正好放寒假,孩童們不畏寒冷,可衝前補缺。
待快排到位了,大人們便將事先小心剪成郵票大小的一張張年貨票券,隨同鈔票揣在懷中,替換下孩子再去購買。”
到了今天,買年貨不再需要排長隊,只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夠了。
可這樣快捷、簡便的方式,卻把置辦年貨漸漸變成了一個匆忙、敷衍執行的任務。
今年,不妨讓我們在網路購物的同時,也帶著孩子一起去超市、集市上走走,為春節的來臨做個預熱。
年味兒,不一定要有富足的年貨。
跟孩子一起採買、置辦年貨的過程,往往更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年的到來。
很多時候,只要改變一點點,乏味的生活也會變得有聲有色。
給每一位家人準備禮物
家庭裡,有人願意為孩子準備一份禮物,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前,大姨和姨夫都會給表姐買一個對應生肖的玩具:鼠年的時候,是一隻憨態可掬的米老鼠;牛年的時候,是一頭粉色鼻子的大奶牛……
年年都是如此,讓我們一眾孩子羨慕不已。
多年後,表姐長大了,她也經常為家人、朋友準備驚喜,認真度過每一個重要或平凡的日子。
一份用心準備的禮物,能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也能賦予他們愛人的能力。
今年春節,我們也可以為孩子製造一份驚喜,並要求孩子給每一位家庭成員準備禮物。
這份禮物不一定貴重,可以是一支花,也可以是一張賀卡。
但禮物背後的心意卻足以讓孩子明白:
無論如何,我們始終愛著、珍惜著彼此。
全家一起大掃除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四,是中國傳統的掃塵日。
許多家庭都會在這一天進行大掃除。
但在今天,我們進行大掃除不僅是為了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撣拂塵垢,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整理和收納,讓孩子從小具備“斷舍離”的意識。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明白:
很多時候,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了多少的物質,而在於擁有了多少的快樂。
小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年夜飯。
大人們從一大早就開始忙碌,包餃子、炸丸子、燉排骨……小孩子們則打著“幫忙”的名義圍在廚房裡——
一會兒喝一碗餃子湯,一會兒吹著熱氣吃下一顆剛炸好的丸子、一塊裹著湯汁的排骨。
東一口西一口,在年夜飯擺上桌以前,就已經吃了個半飽。
可如今的年夜飯,卻找不到當年的味道了:
現在,大人孩子們坐在酒店裡,面前擺著一道道精緻的菜品,可寥寥幾筷子,就誰也不願意再動了。
後來才發現,真正值得期待的從來都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家人一起忙碌的過程。
拿出我們珍藏已久的餐具,問問孩子食物應該如何擺盤,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裡,尋找家的溫度和愛的蹤跡。
親自寫對聯
春節的儀式感往往不需要搞得多麼正式、複雜,也可以是簡簡單單的,比如,親自寫春聯:
“鼠去牛來辭舊歲,龍飛鳳舞慶新春。”
“歲月箏嶗逢子牛,江山錦繡傾甲年。”
……
春聯,不應該只是一個形式,還藏著我們對新的一年的期許。
哪怕生活中依舊充滿了挑戰,但因為有了這份共同的期許,全家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會充滿鬥志和幸福。
寫好春聯後,我們可以交給孩子來貼。
當爸爸媽媽親手寫的春聯被孩子牢牢貼在牆上的時候,原本淡了的年味兒就又悄然出現了。
跟孩子一起製作燈籠
為了保護環境,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定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或許對這一代孩子而言,他們對新年的記憶少了幾分煙火的氣息,但我們依舊可以換一種方式,給孩子的童年增添幾分色彩:
在我們家,每年過年前,孩子爸爸都會給孩子做一個橘子燈。
做法其實很簡單:先在橘子頂上開一個蓋兒,再把裡面的橘肉剝出來,然後放一支蠟燭在中間。
到了除夕那天,孩子就會點亮橘子燈,並許下一個新年願望。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父母的身邊,但我相信,童年裡關於橘子燈的記憶留給他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更是一種積極而有趣的人生態度。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不值一提的小心思,恰好就是平凡生活的一劑解藥。
拍一張全家福
記得BBC紀錄片《中國新年》裡,出現過這樣一個片段:
一位定居英國的媽媽,每年春節都會帶著一家人回北京過年。出發前,她還會讓孩子們畫一幅全家福,留給自己的爸爸媽媽。
看著孩子們稚嫩的筆觸,她的父母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
這種家庭間的儀式感,往往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哪怕相隔萬里,哪怕歲月流逝,成員們依舊可以感受到家裡源源不斷散發出的愛意,並獲得歸屬感。
其實,我們也可以每年春節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拍一張全家福。
由全家福組成的相簿,或許並不昂貴,但卻是孩子最珍貴的回憶。
它背後所象徵的歸屬感和聯結感,讓孩子知道:
以後,無論他們擁有怎樣的境遇,家都會是他們的退路和後盾,家人之間的愛和親密也永遠都不會消失。
給孩子寫一封信
亞特蘭大日報社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
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功。
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
寫信,就是一個“收集故事和記憶”的好辦法。
這一方式不僅可以讓我們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告訴孩子,還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增進感情。
全家計劃一次出遊
對孩子而言,旅行是好奇心萌芽的開始,也是拓寬有限世界的原動力。
新年假期,與其三個人在家各自捧著手機,倒不如計劃一次出行,目的地不一定很遠,可能只是家附近的景點或是公園。
但帶孩子去看世界的經歷,卻足以成為孩子新年裡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穿著新衣,懷著期待,跟父母商量著目的地,這將會成為孩子童年記憶裡最美好的時刻之一。
陪孩子看一場電影
平時,我們忙於工作,難免會疏忽了孩子。
在新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我們不妨帶著孩子去看一場他喜歡的電影。在享受光影盛宴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孩子、靠近孩子。
只有這樣,在孩子關於童年的記憶裡,我們才能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身影,而不是一個“連孩子喜歡什麼都不知道”的一團影子。
新年,對每一箇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個特別的時刻。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重視儀式感的國度裡,正因如此,我們才設立了各種各樣的節日。
而春節就是其中最盛大的那一個。
在這一天裡,我們張貼對聯、清掃塵垢、拜年賀歲……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還有著豐富的內涵,那就是告別過去迎接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穫。
今天,我們有義務透過儀式感將節日的內涵傳承給我們的孩子。
正如作家小麥芃芃說: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從中獲得怎樣的價值觀。”
新年的儀式感,就是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
縱使時光往復,父母依舊愛你如初;
無論身處何方,家都是你的歸途。
如此,哪怕遇到再多困難,孩子也能心懷感恩、不畏艱難地走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