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不打不成才”,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要適當打罵,才能使他們聽話、增強他們的抗壓能力。沒有經過打罵的孩子,是“溫室裡的花朵”,心理脆弱,難以承受挫折。尤其是當孩子調皮搗蛋或者情緒崩潰時,家長甚至會想:“是不是打少了?我是不是應該多打罵孩子呢?”
家長打罵孩子的初心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家長一味的鼓勵、讚美,確實會讓孩子在真正面對壓力時不知所措,但這不是因為缺少打罵。打罵雖然能增加孩子面對壓力的經驗,但實質上是對孩子的傷害。
當我們自己面對壓力的時候,其實會有“覺知壓力-感受壓力-做出行動”的過程,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01.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應對壓力的第一步,是察覺壓力。孩子對壓力可能沒有概念,當壓力來臨時,他們可能感覺到身體不舒服,或者情緒上的波動,在壓力的影響下,他們可能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出與處在放鬆狀態時不一樣的舉動,這些舉動往往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覺察壓力就是給這個過程踩下剎車。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處於壓力下時,壓力對他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弱。同時,表達壓力感受的過程本身也能夠幫助孩子釋放壓力,讓堵塞的情緒得以流動。
當家長髮現孩子處於壓力狀態下時,可以多問問孩子現在的感受,引導他自己表達、自己分析;等孩子理清自己的狀況後,再以一個支持者而非教育者的角色出現,給予孩子幫助。
一開始孩子可能不能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是正常的,覺知也是需要練習的。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做一些正念練習,增強孩子對情緒的覺知力和表達能力。這個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對孩子的情商和學習能力也有提升。
02.
教孩子正確認識失敗,減少過度思考
當你感受到壓力時,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如果這個任務完不成,領導會大發雷霆”、“不能按時到場,可能要被扣工資”、“要是演講出了問題,我就丟臉了”……
所有關於壓力的想法裡,都有著對失敗後果的想象。這些結果明明還沒有發生,卻已經在想象中折磨我們了。
相比起大人,孩子們對於失敗的經歷更少,他們很難預料失敗的後果,所以會對失敗更恐懼。這種對未知情況的猜測會消耗孩子大量的精力,從而更容易造成失敗的結局。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失敗是正常的,後果並沒有那麼嚴重,引導孩子把精力投入到努力的過程中。即使最後的結局是失敗,努力的經歷也是一種收穫。當孩子學會聚焦過程而非擔憂未來後,就不會因為過度思考給自己製造壓力。
03.
放手讓孩子多嘗試,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與其自己打罵“磨鍊”孩子,不如放手讓孩子到外面多多鍛鍊。
很多家長總是試圖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隔絕所有的不安定因素,讓孩子在無風無浪的環境下安穩成長。其實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經歷過才能真正學會應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自己學習,自己瞭解,自己動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也能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建立起自信心。
家長可以在旁邊引導,告訴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或者思路,再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面對壓力時的抗壓能力,更能幫助孩子提高面對問題時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