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思路
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出現問題,成人應該怎麼辦呢?一個嶄新的思路是:不把問題當問題,而是當成找到一個尚未掌握某種技能的契機。
1 問題=技能解決導向的思路是,什麼樣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克服眼下的困難,解決我的問題。找到問題背後所缺乏的技能,首先得準確地找到問題。
如孩子喜歡吮吸手指,那麼問題是不是“你怎麼老是吸手指,真不講衛生”呢?如果你覺得問題是孩子不講衛生,或者沒有講衛生的意識,那麼朝著這個方向,大概很難根治這個毛病。因為簡單的概念性說教,需要孩子時刻動用意志力去控制,效果可以想見。
更合理的處理辦法是,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來分析,再確定是什麼問題。如果是嬰幼兒,那可能是處在口腔敏感期,他的困難就是如何幹淨衛生地度過敏感期。按照這個思路,成人應該把所有嬰兒可能入口的東西都儘量保持乾淨,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如果是大一點的兒童,則有可能是焦慮或者其他不良情緒引起的條件反射,這個時候除了更深入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講解衛生常識以外,還需要簡單可行的替代方法,幫助孩子更輕鬆地戒掉壞習慣。可行的方案是:用新習慣代替舊習慣。如果是嘴巴停不下來,可以嚼口香糖、吹口哨;如果是手停不下來,就做手工,練字或者做手指操。
成人都需要有這種思維,不把問題當問題,而是當成挑戰新技能的時機。育兒上如此,生活中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2 自願當你認為問題就是機會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不要對孩子說“你去給我學這個技能”,而是和孩子一起探討“學習什麼樣的技能能讓我克服這個困難”。主動參與,一方面提高溝通的流暢性,另一方面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自由,自主性更強。
技能要具體可行,也離不開孩子的主動參與。孩子的能力和認知限定了孩子可預見的範圍,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詞彙可能他們都無法完全理解。
比如說“分享”。當兩個孩子爭搶玩具的時候,如果成人只是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就不是很好的技能引導。這時,孩子可能以為,凡是自己的東西都需要與小朋友分享。正確的引導應該是,首先要理解分享的定義,分享的前提是,東西是屬於你的,你有處置權,當且僅當你自願的情況下,他人才能與你共享。
讓孩子參與,就不會有這樣武斷的指導發生。如果你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父母,在孩子“為什麼我一定要分享,玩具明明是我的”這樣的反問裡,就能找到問題所在。物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能幫助孩子解決很多問題。凡是你的,你可以拒絕他人要求分享的請求,這是你的正當權益。
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你碰到相同的境況,是否也會心有不捨。如果你在孩子有明確的物權概念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要求孩子分享來解決衝突的話,應該是從友誼和交際上來做文章,諸如“朋友很喜歡,我們就借給他玩一下,一會兒再歸還”或者“好朋友可以彼此交換玩具,這樣大家都玩得開心”,這樣另闢蹊徑來解決問題。
良好品質的形成,一定是以自願為前提的,倚靠外力維持的品質終會有一天因為失去外力而漸漸丟失。
3 後勤管家學習新技能的過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且過程很枯燥,孩子就有可能會打退堂鼓。除了及時地表揚,恰當地鼓勵,我們還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來助力。
比如想解決孩子字寫得醜的問題,需要提高書法技能。於是你們共同商量練習書法,可是就算你天天表揚和鼓勵,孩子也有可能會疲倦。
比較新穎一些的做法是,為孩子練習書法做好“後勤”工作。比如:
你可以找更具特色的書法教材和臨摹紙。並不是說花多少錢就能解決問題,關鍵是個性。卡通人物、解題技巧為背景的教材,相比生硬的“把這一頁字帖一個字寫十排”,就更受小朋友歡迎。為孩子準備一面牆,展示他的作品。這個算獎勵的一種,能讓孩子更有動力。包括但不限於發朋友圈邀贊,可以讓堅持的過程相對充滿樂趣得多。給孩子一些非強關聯的獎賞。你不必為孩子練習書法去獎勵一支貴重的筆,但可以為孩子的堅持點贊之後,幫他實現一個期待已久的願望。勞逸結合並非是做一做玩一玩那麼簡單,成人的所有的“後勤”工作,最終指向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滿足孩子內心的渴望,讓其內心滋生成長的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