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玉石,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其實就是一個玉器雕琢的過程。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是卻因為自己對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
第一:正確的引導孩子,提高愛的質量。
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孩子雖然小,可是他們也是有思想有感情人。他們需要被尊重,也需要得到來自大人的肯定。
比如打針,成年人都知道會疼,但是對於孩子,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並不知道打針意味著什麼。
家長如果經常拿打針的事情嚇唬孩子,那孩子從心底就會牴觸打針這件事情。
我們做家長的不要總是渲染打針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我們可以早一點告訴孩子,打針是怎麼回事,我們為什麼要打針,打針能給身體什麼幫助。
或者透過繪本以講故事的形式告訴孩子,這樣孩子更能坦然的接受打針,我們需要做的是直言不諱的告訴孩子,而不是欺騙他們,甚至拿玩具零食來哄騙他們。
因為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緊張,下次碰到同樣的事情孩子還是會害怕。
人生的路很長,在人生的道路上會碰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他們勇敢的面對。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我們需要做的是多花時間瞭解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多注意觀察,聆聽他們的心聲。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要多注意引導,我們做家長的都是過來人,更應該明白在校園裡男女同學之間有一些情愫萌發都是屬於正常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健康的生理發育。
我們應該以乾淨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告訴孩子們人生的道路上,會碰到很多欣賞自己的人,我們要做的是要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優秀,才能在合適的時間遇到更好的人。
不要因為老師說孩子在學校“談戀愛”就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個壞孩子,對他/她們打罵指責,在你沒有完全瞭解孩子想法的時候不要隨意下定論貼標籤,多跟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
即使有問題,只要家長正確引導,問題都會解決,孩子的內心都很純潔,他們沒有很複雜的想法。只要我們大人內心陽光,孩子的內心也會很陽光。
孩子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是普通的凡人並不是聖人,我們成年人自己偶爾也會做錯事情,孩子犯錯更是正常的。
只要不是涉及道德和安全的問題,我們都不必指責或者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
做家長的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試誤”。
他們在生活中汲取的經驗教訓,比我們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達到一定的“課時”才可以真正的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過失”與“成就”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自由的體會學習。
第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孩子品格教育。
每個家長都有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這比讓我們做家長的加班還痛苦,看到孩子的作業做的一塌糊塗就會血壓飆升,有的家長甚至被氣的叫救護車……
書中作者卻認為,不需要陪孩子寫作業。
陪孩子寫作業有幾個壞處:一是孩子會在家長面前表現他的痛苦,博得家長的同情;
二是家長陪寫,會讓他覺得不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養成依賴性,不利於自我意識的形成;
第三家長坐旁邊多半會忍不住嘮叨,影響孩子的專注度。
一定要放心大膽的把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承擔他“認真”或者“不認真”的後果。讓孩子明白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
老師和家長切記不要把抄寫作業當作懲罰孩子的工具,可以說大部分人在小學階段都有被老師罰抄課文的經歷。
大篇幅的懲罰性的抄寫損傷的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樂趣,掏空的是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也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
“你不願意寫,我就罰你多寫一些,看你還會不會寫錯,看你還記不記得住。”
這種暗示是不好的,暗示孩子們學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讓人討厭的事情,要不然怎麼叫懲罰呢?
因為沒有一種懲罰是好的。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被懲罰的孩子更不愛學習,差生為什麼差?終究是教育方法用錯了。
如果只是學習不好就被歸為差生一類,認為這些孩子以後肯定是幹什麼都不行,這合適嗎?
考試成績只是評判過去一段時間孩子知識掌握的程度,如果僅僅拿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是不對的,一個人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
要教育孩子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一個孩子在未來生活中的踏實度,取決於他成長中多大程度上受到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影響,取決於他長大成人後的思維方式與這四個字有多接近。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以身作則,不要太虛榮浮誇,不要在孩子面前誇誇其談,不要胡亂的獎賞和懲罰孩子。
我們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他們甚至模仿學習我們,不要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是老師的事情,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第三:改變教育方式,走出教育誤區。
當工作和家庭出現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工作還是選擇孩子?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相信大多數家長選擇了工作,把孩子留在老家,丟給年邁的父母照看。
孩子小時候父母不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等到孩子大了,有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都已經為時已晚。
每當成人利益與兒童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成人總是選擇的主動者,是強勢的一方,孩子總是選擇的被動方,是弱勢的一方,所以做出犧牲和讓步的總是孩子。
你以為你把責任推出去了,短期看來確實可以減輕不少負擔,但孩子並不會白白的犧牲和讓步,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是無法磨滅的,總有一天家長會為自己的不稱職而買單。
不要輕易的把孩子送回老家,讓老人或者親戚幫著帶。
要儘量想辦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就算確實有實際的困難,應該由家長去克服,而不是讓孩子來扛。
想做一件事情總有千萬個理由,不想做的事情盡是藉口。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這個“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資”,我們只有懂自己的孩子我們才能好好教育他,他也會給你積極正面的反饋,面對一個我們自己都不瞭解的孩子,他如何相信我們,如何聽我們的話呢?
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定是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
臺灣著名學者傅佩榮說“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難免會有衝突,我們可以在爭吵的時候儘量避開孩子,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不要把家變成辯論會的比賽現場,不要長期冷戰製造緊張氣氛。
就算是要離婚,也要理性和體面,不要讓孩子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備受折磨。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中的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他們會在家庭的低氣壓氣氛中變的膽小敏感,父母失敗的婚姻會導致他們等到戀愛的年紀對婚姻恐懼,失去愛的能力。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他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總結成一條就是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一塊玉石需要在雕刻師的精心打磨下才會成為價值連城的作品,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對充滿智慧的父母,從現在開始改變我們老舊的教育方式,跟孩子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