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面對父母的指令要求,是和孩子合作還是對抗?

溝通的效果取決於對方的迴應

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

那近日呢,在很多城市呢,都在疫情的管控當中,不過我們爸爸媽媽換一個角度想想看,是不是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更長了?我們可以跟孩子在一起互動的機會就更多了,溝通的機遇也又多了,那再跟孩子一起成長,還有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全國的爸爸媽媽,你的陪伴效果怎麼樣?

這一次疫情再過來之後,那有很多爸爸媽媽家裡邊的娃兒已經出現了很多的狀況,我們爸爸媽媽陪伴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很多的情緒的危機,很多的幼兒園的孩子,很多小學的孩子,初中高中的孩子都出現了很多由於疫情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溝通不暢而帶來的很多家庭教育的困惑。可是更小的孩子,在他最敏感的時候,我們爸爸媽媽對他的陪伴,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合做得怎麼樣?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合作更多一些,還是對抗更多一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爸爸媽媽自身的感覺是輕鬆和諧更多一點,還是壓力挑戰。還是壓力挑戰更多一些呢,而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你有覺察到了嗎?你的孩子的情緒是更穩定一些,還是暴躁任性粘人更多一點,你的孩子是越來越獨立自主了,還是越來越依賴,依靠爸爸媽媽的陪伴才能夠讓自己更情緒穩定呢。

你的孩子是一歲兩歲三歲還是已經六歲以上了?我們所有的爸爸媽媽,在跟孩子的親子溝通的過程當中,你能聽到什麼你會聽嗎?你除了能聽到孩子的行為,孩子想要什麼你能聽懂孩子的情緒嗎?面對一個有負面情緒的孩子,你會說嗎?你會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嗎?在你聽你說和孩子給你的迴應和互動過程當中,那份管教效果怎麼樣呢?那麼你在聽,再說再管孩子的過程當中,那個孩子真的像我們期待的那個樣子嗎?可以獨立自主哦,可以跟夥伴友好合作,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在園裡跟很多爸爸媽媽在溝通的時候,我真真切切地發現我們很多的爸爸媽媽特別願意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所以一提起孩子,很多爸爸媽媽都會說,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特別膽小,我的孩子就不像他那麼大方,我的孩子跟夥伴兒玩兒的過程當中總是不會相處,也不會解決問題,還有有的爸爸媽媽一提起到自己的孩子就覺得哇,現在一個孩子。真的太累了,我們家有保姆,有內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還有爸爸,我們全家人被這個孩子搞得焦頭爛額的,暈頭轉向的,還沒有辦法拿,這個孩子真是沒有辦法,老師到底我應該怎麼辦?

所以今天跟我們爸爸媽媽一起來溝通這個主題,讓我們爸爸媽媽知道哦,會聽會說又會管,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怎麼來聽懂孩子的需求?怎麼來說讓孩子感覺好的話,怎麼跟孩子能夠化對抗為合作怎樣來管教我們的孩子既有效果,又能夠讓孩子有責任感。

現在孩子啊,現在剛剛出生或者是到六歲或者到12歲或者到18歲,我們好多的爸爸媽媽說,哎呀,現在哎,孩子還小說,等他到18歲以後我就不這麼管她了,到18歲以後他想幹什麼我都支援他,其實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多爸爸媽媽都認為哦,現在的孩子必須在我的掌控之下,現在的孩子不管不行,現在的孩子離不開我。那等他到18歲以後,我再把權力交給他,所以我們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一個誤區,說我的孩子到18歲以後長大了就好了,假設我們說一個孩子到了18歲,他要開始啊,擁有自己的能力,擁有自己穩定的情緒,擁有自己的對自己和對社會的責任感。18歲以後,他可以增長能量,那有更多的自己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如果我們說到了孩子18歲的時候,他可以有90%可以獨立面對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那麼,今天你的孩子幾歲,可真的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啊,現在孩子才小啊,所以就有了很多爸爸媽媽吃飯要喂穿衣服,要父母代替,然後孩子受了委屈,爸爸媽媽出面去為他解決。我們以為孩子才曉到了18歲,他的事情都他自己做主,到那個時候我就不管了,如果我們說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到18歲的時候,它具備了90%,可以獨立地去面對並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那麼現在呢,六歲之前我們孩子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到12歲她又具備哪些生活和學習的技能?那麼他能到18歲,如果我們說每年都有5%的能力要在不斷地增長上,那今天你的孩子多大了?如果一個孩子三歲,他能會自己吃飯,自己整理玩具,自己來穿脫衣服,自己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自己可以跟夥伴能夠去溝通,去合作跟夥伴。一起玩耍這些能力你的孩子具備嗎?你的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情緒上穩定嗎?行為上獨立嗎?能力上那個孩子的語言思維交往和自主的能力已經跟他實際發展的年齡相符合嗎?你真的不是你的孩子,到了18歲我就不管啦,一切權力交給他,而現在他只有三歲離不開我。

所以呢,我們要以一個怎樣的狀態來陪伴我們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親子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就是培養孩子,到了18週歲,他可以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照顧自己的人生的這份能力,所以,為此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要能夠很好的關照到我們的孩子。所以今天再跟我們爸爸媽媽來講,會聽會說又會管,這個主題,其實是一個親子溝通的話題,所以今天我會從送給我們爸爸媽媽兩句話,然後告訴我們,爸爸媽媽,要想讓孩子跟我們更好的合作,讓孩子有責任感,那麼我們兩個方向在哪裡?一個黃金法則是什麼?那麼同時送給我們爸爸媽媽七句話來幫助我們爸爸媽媽知道,在這個特殊的零到六歲孩子一生髮展最重要的黃金時刻,我們應該聽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能夠讓孩子感覺好,做得更好,讓孩子學習,為自己未來的人生負責。

1、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家長的命令。

其實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多的爸爸媽媽以為我們陪伴孩子就是教會他啊,做做好這做好那,教會他可以做這些事情,可以那樣做是對的,這樣做聽媽媽的話,這樣才能才是媽媽心目中當中的好孩子。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在家庭當中,我們以為啊,掏心掏肺的為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而在那孩子的理解過程當中,都覺得哦,爸爸媽媽管的太多了,為什麼不尊重我?爸爸媽媽,為什麼這樣?我不想這樣,為什麼老是有人強制我?為什麼我沒有自由?所以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一回想,小時候啊,一回想爸爸媽媽給我提要求,一想到青春期,很多孩子把爸爸媽媽關在了自己房門外,也就是說,爸爸媽媽總是掏心掏肺的把好的對的事情都幫助孩子做了,而孩子滿滿感受到的都是來自於爸爸媽媽的創傷帶給自己的那份創傷,這是為什麼呢?

在這裡面呢,我想跟我們爸爸媽媽一起來感受一下,說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孩子的學習來自於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家長的命令,是想在你的家裡面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比如說孩子自己在那兒搭積木,搭樂高搭搭孩子就覺得啊,這麼多玩具,然後我自己一個人搭不好,你會發現孩子自己搭著搭著就變臉了,搭著搭著就要憤怒了,搭著搭著就沒有耐心了,搭著搭著就把玩具扔了,有這種情形嗎?爸爸媽媽以為,你看這個孩子就沒有耐心做什麼事情都三分鐘熱度,你看這個孩子自己就愛搞破壞,怎麼自己玩玩具也沒人招惹他,他怎麼就開始扔玩具了?然後爸爸媽媽上去,好了好了好了,我來陪你一會兒吧,來來來,爸爸媽媽來給你帶搭啊,那個孩子就會很生氣,說我不是這樣子的爸爸,那到底是什麼樣子?孩子說,哎呀,不是這樣子的,然後爸爸媽媽也不去真正地去感受孩子內在的那份情緒的感。感覺啊,最後爸爸媽媽也火了,說我來幫你,你還這樣,你脾氣還這麼大,你不玩兒拉倒,你再這樣我就把你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扔了。那個孩子很憤怒,然後家裡邊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爸爸媽媽陪你玩兒孩子也不願意,爸爸媽媽說不玩了,我們把玩具收起來吧,孩子還在鬧情緒,所以在你的家裡是不是有這樣的情形經常出現呢?

那麼我們說愛孩子,愛孩子,我們的陪伴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在陪伴孩子玩兒的過程當中,有多少個家庭孩子自己在那兒玩兒啊,爸爸媽媽自己在那兒弄手機,然後一會兒看孩子已經憤怒了,已經開始刨削了,已經開始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了,爸爸媽媽才放下手機,還不知道孩子到底為什麼出現了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在那個時候你有聽到嗎?孩子雖然不說話,你有感覺到嗎?你有感覺到孩子那個情緒。由自己的能力不夠啊,自己在玩兒的過程當中沒有辦法自己獨立去面對和解決問題,或者在玩兒的過程當中,此刻他需要人支援,可是他的語言發展的狀態裡,他還不會尋求幫助啊,打了一次不行,打了一次不行,那個孩子第三次就煩,就把所有的積木都推翻了,這一刻爸爸也生氣了,媽媽也煩躁了,這孩子怎麼是這樣子的,所以,你會發現那個孩子的情緒是一點一點選潰的。

孩子的學習就是他自主的學習,或者是模仿爸爸媽媽的學習,他真的是來自於家長的行為和情緒,如果那一刻他感受不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心,她感覺不到爸爸媽媽對他的重視,他感覺不到那份關注啊,關注是什麼?不但有關心,同時你還得注重和我在一起的合作,所以那個孩子的情緒就來了,那孩子又不耐煩。又不自信,又開始到了自己的那個情緒裡邊的,因為沒有辦法啊,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帶來的那份憤怒,因為他有足夠的力量,所以他就開始發火了,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爸爸媽媽此刻看到感覺到聽到孩子這樣,那你的迴應是什麼?

我們跟很多爸爸媽媽聊,還有爸爸媽媽在講孩子的一些問題的時候,我特別善於問爸爸媽媽一個問題,我就問,那你當時是怎麼迴應孩子的?好多爸爸媽媽說,你就說他那樣,他先惹得我,不然我就不會跟他急,很多爸爸媽媽那就不行,這樣呢,我就不能慣著他啊,如果這樣我還和顏悅色的,我還好好跟他說,我不是把他慣的上天了嗎?很多爸爸媽媽都這樣迴應我。所以這一刻,我想跟爸爸媽媽說,孩子的學習來自於家長的行為和情緒,那一刻我們是如何尊重和接納我們的孩子的?那一刻我們是如何看見我們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的?那一刻,我們的迴應讓孩子瞬間跟我們一樣暴跳如雷了,還是讓那個孩子慢慢地平和了。所以我們的迴應就是孩子模仿的物件,所以在這裡邊,我真的在跟我們爸爸媽媽說,如果那一刻你關照到了你的孩子,你覺察到了你的孩子,你看見了他的行為,你讀懂了他內在的需求,然後你知道哇,他的情緒是哇,有點煩啊,有點失望啊,有點憤怒啊,他這樣,這一刻他可能感受沒有成就感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孩子這個行為背後內在的需求哦,爸爸媽媽就會說,爸爸媽媽看見了哦,你打了三次都沒有打好,所以你非常的生氣是嗎,你希望爸爸媽媽幫你做些什麼呢?如果這一刻我們能夠看見孩子的行為,讀懂孩子的情緒,洞察孩子的需求,也許你真的能夠感受到,哇,那個孩子開始知道爸爸媽媽開始關注他了,爸爸媽媽允許他可以有情緒了噢,爸爸媽媽在這裡邊還很同理啊,知道理解我,所以那個孩子就會有那種暴躁憤怒僵硬的那樣的身體,慢慢的他就可以柔軟下來,慢慢的他就可以平和下來,可以安靜下來,如果這樣,也許你再去給他的建議,孩子才能夠聽得進去。

在這個案例裡邊,我想應該是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家家都會出現的問題,比如說孩子到點不睡覺,我們爸爸媽媽就會隨口說一句,幾點啦,咱們約定的時間到了趕緊睡覺,或者直接說來來,趕緊睡覺,現在必須睡覺,時間到了,關燈啊,我們每個家庭裡邊,在孩子睡覺這個問題裡邊,你們剛才有聽到我說這句話的語氣嗎?時間到了,我們要睡覺啦,趕緊去刷牙洗臉,上床睡覺,大家在這裡邊有沒有聽到嗎?這是命令,這是命令,所以有很多時候在整理玩具的過程當中,在孩子穿脫衣服的過程當中,在吃飯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爸爸媽媽,因為這是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我們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這個不用交,因為都已經之前都做過,他就應該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爸爸媽媽。越來越簡練啊,越來越粗暴,越來越直接語言命令,所以這句話裡邊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感受,不到我有我是否有選擇的權利,他只能去執行,否則那個孩子如果說他不願意,那孩子就會哭鬧不休,然後家裡邊又上演,我剛才前面說的那份在行為情緒過程當中,爸爸媽媽之間的對抗。所以在這裡想跟大家說的是,在陪伴孩子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期望孩子是好好的啊,希望孩子能夠有很好地成長,我們期望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但是我們採取的方式是不是經常以暴制暴,是不是經常跟孩子在他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也摟不住了,是不是我們在給孩子指令的時候,經常是這樣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呢。

在這個過程當中,命令還是發問啟發性的提問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啊,如果我們命令孩子,孩子感覺到哇,我一定要聽爸爸媽媽的,我沒有選擇的權利,然後我只能按照爸爸媽媽的這個要求去做啊,然後爸爸媽媽的語氣讓我感受不到愛,所以在命令的過程當中,孩子要不然因為膽怯而妥協啊,按照爸爸媽媽這樣去做,要麼呢,那個孩子如果。內在的力量足夠大的時候,他就會憤怒,他就會對抗,甚至他會暴躁耍脾氣啊,那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如果我們會運用啟發性提問,我們真的就能夠讓孩子發現他自己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責任感

啟發性提問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去和尚而堅定地跟孩子去發出一些指令,而不是命令,命令就是沒得商量,只能按照我這個要求去做,而且前面經常有一個話題,你現在怎麼樣你馬上怎麼樣,這些都是命令,而啟發性的提問是這樣的,比如說關於睡覺的問題,說兒子現在已經九點鐘啦,想想看我們幾點鐘睡覺才能夠明天早晨按時起床。大家看裡邊有一個詞是想想看,我們幾點上床睡覺才可以保證明天按時起床,並不是我直接把答案給孩子,而是邀請孩子自己來思考,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例如:如果孩子收玩具,很多爸爸媽媽都說快把你那個玩具收起來,那個地怎麼亂七八糟的啊,這些孩子就聽到了,我不夠好啊,我沒有選擇,我一定按照你的方法去做你才開心,如果我們換成啟發性提問,我們就可以這樣哇,我看見滿地都是玩具,想想看我們做些什麼才能讓這裡看起來又整潔又幹淨?你是想一個人做還是讓爸爸跟你一起做。這就是讓孩子你想想看我們做些什麼,可以讓這個房間保持乾淨,才可以讓你的玩具櫃保持乾淨,才可以讓這個地方讓我們,讓我們看起來更整潔又幹淨。

再例如:如果孩子吃飯,他自己不想吃,只想玩兒,這時候我們告訴他說哦,吃飯的時間已經到了,你是準備自己吃呢,還是讓爸媽餵你吃呢?

再例如:你準備再玩幾分鐘玩具,我們就開始一起吃晚飯呢?

再例如:你想想看我們玩完玩具,接下來看看我們那個家裡的日常慣例,表上我們現在的時間應該做些什麼了呢?

再例如:兒子,想想吃完飯我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們吃完飯是不是要一起來搭樂高啊?那現在快來讓我們先吃飯然後再來搭積木好不好?

我們可以邀請孩子跟我們一起來思考,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和帶來的效果,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裡邊沒有指令,沒有命令,而更多的是我們讓孩子跟我們一起來思考,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當然這個是一命令。我們給孩子提出的是一個有限的選擇,而不是你吃還是不吃了,玩兒還是不玩兒,你到底收拾還是不收拾?所以在這裡邊就是隻有是,或者是不是那個孩子在內在裡邊就有特別大的對抗和牴觸,如果在這裡我們是一個開放性的,這樣的跟孩子說,想想看我們做些什麼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好,那你準備什麼時間開始做這件事情呢?你是想一個人做,還是想我們,我和你一起做呢。想想接下來到了什麼時間啊?兒子就是讓孩子自己開始思考,讓他有選擇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在這裡可以有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孩子發現哦,原來我自己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孩子就會你一說他脫口而出,就想想哦,那就把玩具整理一下吧,那就吃完飯再玩兒吧,那當孩子這樣迴應你了之後,我們爸爸媽媽要迅速地給孩子一個肯定,看你自己就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了,爸爸就相信你自己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哦,原來你已經開始有了決定了,原來你已經開始決定自己來整理玩具了哦,原來你是一個自己就會整理玩具的好孩子。

所以是命令還是啟發性提問,而對面的那個孩子,他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當他感覺好了,有選擇了,有感覺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尊重了,然後他又發現自己是自己有能力將這件事情做好了,那個孩子的價值感覺啊被調動出來,他發現,原來我是一個這麼有能力的孩子,那他的價值感被我們爸爸媽媽培養起來的時候,他的大腦就會。自動選擇最好機制接下來,每到這個時間,他問媽媽,是不是我要開始整理玩具了,媽媽吃飯之前我要把玩具整理好,對嗎,他反反覆覆的,你看這個孩子有很多時候啊,比如說他給爸爸媽媽倒了一杯水啊,爸爸媽媽就會回他,你看我正口渴呢,兒子就給我倒了,倒了一杯水哦,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我們說每一個孩子都不是被道理推動的,不是說媽媽說是這樣對他,如果是兩歲之前沒有問題,一旦過了兩歲孩子那個情緒,情感開始發展起來的時候,他更在乎自己的感覺,那一刻我是開心吶,那一刻我是被認可的嗎?那一刻,媽媽說,我這樣做是對的哦,那一刻,媽媽是關心我的哦,那一刻,媽媽是給我自己,我可以有選擇的權利,只有孩子拿到了這些感覺。他才願意跟我們的爸爸媽媽合作,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聽到了嗎?說當孩子跟你之間就一件事情,有了情緒或者有了對抗的時候,我們如何聽?如何能夠去聽懂孩子那個哭鬧聲背後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如何,除了聽孩子行為層面說,我不要這樣,我不要,那樣我就要怎麼樣,就孩子透過他說的這些話,我們聽到她背後裡邊,他那一份感覺是什麼他是著急啦,他是害羞啦,他還是恐懼了,他還是害怕了,你能聽到孩子的情緒嗎?如果你能夠聽到,並且能夠接受孩子這份情緒,並且能夠幫助孩子去識別這份情緒,那接下來你說的那句話。才能跟孩子產生同理心,就是你說的話,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我爸爸媽媽是理解我的,是接受我的爸爸媽媽允許我有情緒啊,爸爸媽媽,在這過程當中他願意幫助我啊,爸爸媽媽對我真的很好,我感覺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所以在那一刻,你說的話才能夠說到孩子的心裡去。

所以在這裡你能聽得懂孩子負面情緒背後那份正面的意義嗎?你能夠聽到孩子的情緒背後的真實的心理需求嗎?那份需求也許是尋求爸媽的關注,也許是這件事情我想做主啊,也許是在這個事情裡邊,我自己想自己動手來完成啊,在這件事情上,我跟你的意見不一致,咱倆的觀點不同,我要堅持做我想做的事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有聽到孩子被背後那份價值感和我是不是重要的那份感覺嗎?所以如果你能聽到你能同理,你能夠接受,你能夠去給孩子空間,你才能說對話,當你說對話了,那個孩子才會慢慢有價值感,慢慢有責任感,那個孩子才開始有對抗轉向跟我們的合作。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小孩子之間的差距是怎樣拉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