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別人探討育兒經驗,總是有出入,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堅持。每次爭論的面紅耳赤,也覺得對方說的有道理,但回到家還是各自堅持自己的方法。那麼每個人說的對嗎?對!都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答案?是什麼原因讓父母各自堅持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答案?
①受自身經歷的影響。每個人的經歷不同,都會或多或少的留下陰影或是受到影響,以至自己心裡暗自下決心,以後不讓自己的孩子怎樣,或是讓自己的孩子怎樣。
比如我自己,從小在姥姥家長大,我就會堅持自己帶孩子,我認為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有的小時候經常挨父母打罵,那麼他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可能也是打罵,或是不打罵;有的小時候受過別人的欺負,就會把自己的孩子鍛鍊的厲害,以免出去受欺負……
②對於育兒理論每個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我之前發表了關於“晚上斷尿不溼的年齡,專家建議18至24個月”,就有網友留言:“專家不是提倡孩子要有充足睡眠,順其自然嗎?”這就是理解有偏差。我的理解充足睡眠是兒童一天保證多少小時的睡眠稱為充足睡眠,晚上斷尿不溼,對兒童把尿並不會造成很大影響,孩子一般都是閉著眼,尿完放回床上繼續睡,當然也會有個例。
培根《談讀書》寫到“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敲。”
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是成熟和學習。提倡教育者要順應兒童的天然進度表,根據兒童自身規律去養育。但缺陷在於誇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視了兒童心理發展其他條件。
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心理的本質就是行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但片面的強調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否認了遺傳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④育兒是一個大難題,是因為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每個孩子的問題不盡相同,即使是一個問題,但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因素是不同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育兒專家能解決的問題,用同樣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未必有效果。因為我們在吸取經驗時,是會打折扣的。
記得我參加過一次培訓,培訓老師動作幅度很大、表情很誇張。
講完後他說:“知道我為什麼如此浮誇?是為了讓你們印象深刻,我百分百傳授,你們聽個七八,實踐時能發揮百分之五十,我就滿足了。”就像上學時期同樣的老師上課,有的學習成績好,有的學習成績差;有的理論好,實踐差;有的理論差,運用的好,你問他會嗎?會!就是答題不準確。所以理論沒有問題,實踐中大打折扣,運用的結果自然也沒那麼理想。
⑤時代在進步,孩子的問題也在不斷更新,那麼育兒理念也要不斷更新。現在我們獲取資訊和知識越來越便捷,有各式各樣的育兒經驗,還有好多育兒早教,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2020年一個因為寶媽的無知,線上聽對方鍛鍊延遲孩子滿足,孩子哭不管,孩子問對方要不要管。造成痛失孩子的悲慘案例,難道就不知道走近寶寶,看看是什麼原因哭嗎?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連最基本的判斷都沒有。
育兒問題是家庭爭吵的源頭之一。爸爸和媽媽本就是兩個星球屬性,育兒也自然會有分歧。爸爸希望孩子膽大冒險,媽媽希望孩子平安健康,諸如此類。
那麼誰說的對?當然各有各的道理,誰也不服誰,也不必為此爭吵。可以把認為對的每個方法都嘗試一下,沒準就找到適合的。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以前教育孩子是一種方法教育一個班的孩子,現在是用一百種方法嘗試教育一個孩子,也就是因材施教。誰不是第一次做父母呢?
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己的孩子,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學習的同時還要判斷其可行性,不要盲目的跟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育兒#成熟的作用,忽視了兒童心理發展其他條件。
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心理的本質就是行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但片面的強調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否認了遺傳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④育兒是一個大難題,是因為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每個孩子的問題不盡相同,即使是一個問題,但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因素是不同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育兒專家能解決的問題,用同樣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未必有效果。因為我們在吸取經驗時,是會打折扣的。
記得我參加過一次培訓,培訓老師動作幅度很大、表情很誇張。
講完後他說:“知道我為什麼如此浮誇?是為了讓你們印象深刻,我百分百傳授,你們聽個七八,實踐時能發揮百分之五十,我就滿足了。”就像上學時期同樣的老師上課,有的學習成績好,有的學習成績差;有的理論好,實踐差;有的理論差,運用的好,你問他會嗎?會!就是答題不準確。所以理論沒有問題,實踐中大打折扣,運用的結果自然也沒那麼理想。
⑤時代在進步,孩子的問題也在不斷更新,那麼育兒理念也要不斷更新。現在我們獲取資訊和知識越來越便捷,有各式各樣的育兒經驗,還有好多育兒早教,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2020年一個因為寶媽的無知,線上聽對方鍛鍊延遲孩子滿足,孩子哭不管,還在問對方要不要管。造成痛失孩子的悲慘案例,難道就不知道走近寶寶,看看是什麼原因哭嗎?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連最基本的判斷都沒有。
育兒問題是家庭爭吵的源頭之一。爸爸和媽媽本就是兩個星球屬性,育兒也自然會有分歧。爸爸希望孩子膽大冒險,媽媽希望孩子平安健康,諸如此類。
那麼誰說的對?當然各有各的道理,誰也不服誰,也不必為此爭吵。可以把認為對的每個方法都嘗試一下,沒準就找到適合的。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以前教育孩子是一種方法教育一個班的孩子,現在是用一百種方法嘗試教育一個孩子,也就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