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們的世界真的搞不懂。

每一天的朝夕相處讓不少家長愉悅與憤怒並存,驚喜與驚恐交加,時不時感嘆:每一天都只不過是前一天的翻版。

其實,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的,孩子們每一天的行為和他們的感受是直接相關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只要心情好,幹啥都可以!”

行呀,那我們一起想辦法,讓孩子們總會心情好

——不管他們怎麼熊

聽聽他們怎麼說

好好地接納他們

不要總去“否定”他們的感受

不經意間被否定的感受

感覺

:我堅決不戴這個牙套了!太痛了!

:為了你的牙我們已經花了很多錢了!這個牙套對你牙齒好,堅持一下。

說說看,這個小弟弟說啥了?什麼感受被否定了?

知覺

:這個老師肯定很討厭我。所以他總是針對我,我只要晚到1分鐘,他就堅決不准我進去。

:你這樣評價老師是不對的,你本來就應該準時去上課。

說說看,這個小姐姐說啥了?什麼感受被否定了?

情緒:我這個生日宴會一點都沒意思

:怎麼會呢?這些都是精心準備的,冰淇淋、糖果、糕點,還有營造氣氛的氣球和玩具……

說說看,這個小妹妹說啥了?什麼感受被否定了?

情感

:又是先讓弟弟吃糖!我不喜歡他!把他趕走!

:說什麼呢?哥哥本來就該讓弟弟!

說說看,這個大哥哥說啥了?什麼感受被否定了?

被否定的感受是什麼

感受。這是一個漢語詞語,通俗理解也就是接觸外界事物得到的體會,或者受到的一些影響。這是我們每一個生物的基本能力,也是“心”的一種作用,每人都有感受,有著普遍性也有專屬的獨特性。

也就是說,在經歷同樣事件之後,有很多人會有同樣的感受,有些人卻有所不同,甚至迥異。但是,每種感受都值得被尊重。

孩子們進入了某些場景,經歷了某些生活事件,用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上述的小案例中的孩子們,都有什麼感受呢?

感覺 比如:痛覺。戴了牙套,讓口腔不舒服,是生理性的感覺。

知覺 比如:評價。認為老師討厭自己,並由此對老師行為的解讀。

情緒

比如:低落。由認知而來,認為生日宴會不滿意,覺得無聊。

情感

比如:厭惡。由現實事件引發的認知,覺得弟弟搶走了屬於自己的權利,不喜歡他。

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我們就是對話中的那些小弟弟小妹妹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在用言語的方式表達這些感受時,背後不也就是這型別最真實樸素的感覺、知覺、情緒、情感?

引導三觀,和接納感受不衝突

為了讓子女成長為一個“又紅又專”的好孩子,我們的家長沒有少下功夫,關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真的是從小就在引導。

比如: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熱愛生活、關愛兄長……但凡孩子們出現不合適言論的時候,家長們都在努力地一一糾正、指導,怕孩子跑偏。如果這種情形發生在公眾場合,更是一定要“當場表態”:

你是大哥哥不要欺負小弟弟,快去道歉;

不要亂扔垃圾,你快去去撿起來;

你為什麼要別人家裡弄這麼亂?這是不對的,趕緊收拾好……

上述幾個小案例,咋一眼看,看不出家長們對孩子感受的“否定”,回覆的言語都是和藹可親,充盈著家長們給予的“正能量引導”。

三觀的引導重要,但是一點都不影響去接納孩子的感受,就正如引導孩子正確理解戴牙套的重要性以及父母掙錢的不易,但不能否認他此刻口腔的痛感和因此產生的煩惱,以及他此刻對父母關愛的需求。孩子們能接納下成年人滔滔不絕的大道理,難道成年人接納不下他們此刻覺得很痛很痛嗎?

別再說你不懂“否定感受”

那些不經意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用他們的言語表達著他們的訴求,用他們的行為表達著他們的意願。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著他們滿滿的感受, 或感覺、知覺,或是情緒,情感。

家長們可不要再用“否定感受”方式跟孩子交流,這將逐漸形成親子交流的習慣性模式,不要讓親子關係逐漸疏遠於孩子每一次默默的接受順從和強烈的反抗牴觸之中。我們真的要隨時警醒自己:遠離那些在不經意間實施“否定感受”而踩下的雷,用心呵護,讓我們的孩子,總是心情好

end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分享一些親測實用的賭奶追奶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