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個十一的假期,本該過得十分悠閒。畢竟不打算外出旅遊,也沒有安排太多的朋友聚會,一週的休息時間按理說應該會過得非常愜意。

但沒想到的是,假期的前三天,完全被父母和家屬有關給孩子報早教班的“密集會議”佔據。

對於給孩子報早教班,我原本是支援的。讓孩子早點接觸集體環境,多一些親子互動,本身也有利於孩子的身體、情感協調發展。但是在看到他們不知道從哪拿回來的宣傳單時,不由得心頭一緊。

“全腦開發”、“6項潛能理念”、“3S發展理念”“幼教英語”…

每一家早教機構都不遺餘力地包裝著自己的招牌特色,宣傳單上通篇都是新概念,讓人看得雲裡霧裡。

在家屬為我反覆分析每個機構不同特色的新理念時,我的心思並不是去思考這些理念究竟新在哪,反而是突然想起了一段郭德綱的相聲:

郭德綱:“我點了一份魚翅炒飯,換了三雙筷子都沒找到魚翅在哪,你能告訴我魚翅在哪嗎?!”

廚師:“我的名字叫魚翅!”

當然,這只是個笑話。

但是,以概念先行、搶跑為榮為基礎,衍生出的大部分育兒新理念,同樣也只是個笑話。

為了摸清早教機構講師的教學水平,我特地查了下這些早教機構老師的薪資水平:3000-3500。姑且都按3500算吧,但是這在準一線城市中,真的不算高。這

沒有任何輕蔑的意思,只是因為服務的品質永遠和成本成正比。

雖然對這些新理念我是極力反對的,但是鑑於我的家庭地位僅在特定情況下才略高於我爸,所以全家人還是“一致”決定帶孩子去體驗一下其中兩個早教機構的試聽課。

01“腦力開發”or“發明新物種”

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不是我們不知道什麼。而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馬克·吐溫

我們試聽的兩節課是“腦開發”和“潛能發掘”。很難想象這兩個看似完全獨立的概念,所宣揚的理念卻都是挖掘孩子大腦深處未被開發的功能。以至於讓我覺得把這兩節課互相對換一下名稱,聽起來也不會感覺有什麼不妥。

類似於全腦開發的偽概念之所以被當做“智商收割神器”,一方面是因為智力開發是最能吸引家長目光的鮮豔“標籤”,另一方面是大腦的複雜程度令人歎為觀止,學術知識過於深奧,很少有人去做相關的科普,以至於偽早教機構可以以此為基礎,大肆做文章。

關於大腦開發的概念,大部分偽早教都會斷章取義地為家長“引經據典”,但仔細研究後,很快就會發現這些理論其實毫無科學依據。

大部分人的潛能未被開發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他在1908年提出人的潛力是巨大的,只有少部分人開發出了更多的潛能。

人的潛能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激發的,但是威廉·詹姆斯從未對人腦的開發比例做過量化,更沒有任何學術著作證明過潛能與腦力開發存在著必然的聯絡。

人腦只開發了10%的理論

美國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卡爾·拉什裡(Karl Lashley,1890-1958)在1920年,對小白鼠的大腦認知做了試驗。試驗的結論中,認為小白鼠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儲存相關的區域只佔到了5%。

隨後,這一理論被媒體添油加醋地延伸為:人腦只被開發了10%。

在之後的1936年,美國新聞播報員傑克遜·托馬斯在他的新書《如何贏得朋友並影響他人》中,正式引用了“10%理論”。此後,這一謬論開始遍佈全球,尤其被培訓行業奉為“金字招牌”。

左右腦分工理論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Roger Wolcott Sperry,1913 - 1994)在1961年,通過“割裂腦”實驗,證明了大腦不對稱的“左右腦分工理論”。正常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由胼胝體連線溝通,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大腦兩半球在機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並控制右邊的身體,右半球感受並控制左邊的身體。

但是現代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左右腦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協同工作的,最多也只是有時一邊比另一邊略微活躍了一點,但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即便“右腦開發”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按照這種謬論,開發右腦的訓練,難道會和培養一個“左撇子”有什麼區別麼?

人和動物的區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腦力的區別。而宣揚開發孩子大腦的早教機構,與其說是在培養人才,倒不如說是在培養新的“物種”。

02認知的悖論

試聽結束後,父母“建議”我至少要給孩子報其中一個班,儘管他們也並不完全相信早教班的宣(hū)講(you)。

我不知道這樣的早教對孩子究竟能有什麼好處,但是可以感受到的是,偽早教在中老年人的心中,影響力基本已經僅次於賣保健品的騙子了。

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多”的育兒理念近年來越來越深入於每位家長的內心。在給孩子報早教班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將宣傳冊上的結果作為行為導向,從而陷入了“框架效應”的誤區,造成了認知的偏差。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概念是由Tversky和Kahneman於1981年首次提出。指人們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育兒理念的根本目的,在於讓孩子獲得品質更高的早期教育。但是各類商家對於同一目的的實現形式常常會各執一詞。

這非常容易使家長把育兒的目的形式化,把形式邏輯當做育兒邏輯。使得各種形式看起來即便完全對立,但也都能自圓其說,讓家長不知不覺中就由於“框架效應”陷入到育兒認知的悖論中,變得越來越偏離初衷。

其結果往往就是家長髮現自己懂的道理越來越多,但卻感覺無法做到的會變得更多。只能一步步走入偽早教機構更多、更“高大上”的進階學習課程之中。

03早教?催熟!

香港TVB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曾經真實地記錄了“被催熟一代”的殘酷成長物語。

片中,二胎媽媽Irene,生第一胎時,抱著讓孩子自由成長的想法,什麼都沒準備。而當兒子一歲半,去面試幼兒園學前班的時候,才發現各方面都被同齡人“碾壓”。

“我問那個媽媽,你幾個月開始帶孩子上游戲班“興趣班”,她說六個月就開始上了。”

“六個月時,我兒子還在家裡地上玩。”

吸取了這次“慘痛”的教訓之後,Irene早早就開始給尚未出生的二胎物色早教班,一定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還未來得及感慨,卻發現準備更加充足的父母,早就已經把孩子的起跑線提前到了備孕期,以適應香港名校喜歡一月份出生的孩子的偏好。

客觀來說,這位媽媽的兒子雖然沒有上早教,但也未必不優秀。

可是無論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別人的孩子更優秀”永遠都會刺激到大多數家長。

在這一類難以理解的邏輯背後,建立於矛盾思維之上的焦慮販賣,正在成為偽早教機構的營銷策略。

畢竟,矛盾與對立,正是焦慮賴以生存的土壤。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隨之變得越來越不著邊際。

當“搶跑”成為常態,這到底是先發制人,還是透支未來?

我們並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和資料去為這一疑問佐證。但至少每個人都知道的是,“搶跑”在任何比賽和活動中,都是犯規的。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教育家盧梭

其實在這次早教班的試聽課中,我也遇到了一個“成功案例”。一位5歲的孩子可以“心算”出3的N次冪,以及三位數的平方根。

我對“神童”向來都感到十分費解和懷疑,於是找了個機會悄悄地問他,95加127等於多少。

誰知孩子的反應是一臉懵。

一個能進行復雜計算的孩子,其實連基本的數量意識都不具備。與其說之前他展現的是計算能力,還不如說是記憶能力。

04“雙贏”——其實是偽早教贏兩次

教育是一種投資。但是把“搶跑”作為“教育投資”和“知識付費”,為家長勾畫出一副“價值投資”的雙贏局面,則是純屬偷換概念。

早教在德國起源的時候,目的就在於讓孩子在遊戲和與父母的交往中,獲得身體、情感、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協調發展的互動式活動。簡單來說,早教其實是親子互動中的一種方式。並不包含認字、閱讀、計算等偏離本源的教學。

概念混淆了初衷之後,偽早教也只能通過過度包裝來掩蓋本質的偏離,用更加直觀的“教學成果”來粉飾歧途。

其實這早就被很多兒童心理髮育試驗證多次證偽過。

“雙生子爬樓梯試驗”等兒童身體、心理髮育的試驗都告訴我們,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能力,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通過人為改變孩子發育的“時間表”,根本無法加速孩子的發展。

除了偽早教,市場上汗牛充棟的育兒書籍中,真正能夠遵循孩子的客觀發展規律,提出解決問題的客觀邏輯的,也並不多見。風靡於市場的,往往是諸如“3個月改變孩子的命運”的紙上談兵。

雖然不知道這類教材有多少家長會去讀,但顯而易見的是,被急功近利催生出的新概念,壽命也就只有大概3個月。

低成本地為孩子灌輸早學無用的知識,收取高昂的早教費用。偽早教所謂的“雙贏”,本質上更像是他們自己贏兩次的意思。

05結語——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師

人們不善於為該做的事情找理由,卻善於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找藉口;

越做不好事情的人越善於找藉口,於是在沒有任何藉口輸出時,大家都開始趨之若鶩。

這是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發現的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規律,也是陷入偽早教陷阱的家長,寄託育兒希望的心理誤區。

其實早教並不像想象中那麼複雜。早教的本質,在於發展親子關係。通過早教機構的親子活動,建立並鞏固親子紐帶,才是早教的初衷。

“親密關係和安全感的建立,能夠使兒童形成自信和真正的獨立,為日後進入陌生的學習環境打好情感的基礎。”——教育心理學博士鄧欣媚

早教神童的光環是吸引人的。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所謂神童,也只會向我們展示他們“不可思議”的那一面而已。在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只能“見其一點,不及其餘”。

正如我們可以從馬雲穿布鞋中看出簡樸,從馬化騰的創業史中看出堅韌,從王健林握手中看出不拘小節…

然而即便全盤組合這些優點,也無法把孩子培養成第二個馬雲。

畢竟,所謂的成功,本質上只是帶有一絲必然性的偶然。

正視自己,正視自己的孩子。其實父母親自參與的親子成長,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早教課。

“久在樊籠裡”,終歸需要“復得返自然”。

多一些親力親為,少一些盲目逃避,把真實的童年還給孩子。

在這看似“不學無術”的日子裡,孩子的探索欲會自然生長,孩子的創造力會衝破枷鎖,回到屬於他的廣闊天地中去,擁抱童年應有的樣子。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最新評論
  • 1 #

    低廉的成本,無用的搶跑。偽早教所謂的雙贏,說到底其實就是讓他們自己贏兩次罷了。

  • 2 #

    出生在要上早教的家庭就是一種失敗。成功都是給有錢人的,出生富二代你就贏了,出生窮二代再怎麼教育翻身機會都少的可憐。失敗就在出身上,起跑線那是不存在滴

  • 3 #

    我就經常跟我們的這裡的家長說,那些失業職工開的託管你們也去,他們自己都是不讀書的人,然後教你們孩子讀書,你們居然還放心。他們的人生都夠失敗了,他們能帶領你們的孩子走向成功?他們都是點跳廣場舞的階層,能帶領你們孩子邁向高階層?

  • 4 #

    上完如果能發現上當了,說明確實有效,上完智商提高了如果上完還深信不疑,說明效果還不到位,還要繼續上

  • 5 #

    學習能力是基因決定的,會讀書的孩紙自然會讀出來,沒有天賦的隨便怎麼教都白搭……悲哀的是,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紙是天才,所以忽悠你沒商量。

  • 6 #

    你看 就因為我爸媽沒給我上早教,所以我只能拿三千工資教孩子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總是搶別人東西,家長要學會這三個方法,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