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最後一步就是在產房裡面了,前面的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迎接寶寶的到來。
這臨門一腳,不同產婦的遭遇大不一樣。
A類媽媽:
到了醫院待產室,醫生護士溫柔地指導,沒到一天就被推到產房,半個小時孩子就順利的出生。
B類媽媽:
媽媽到了醫院待產的時候卻是鬼哭狼嚎了半天,把醫生護士都叫得完全沒有了耐心,對她大吼大叫。好不容易宮口開了,到了產房也不配合醫生和護士,最後筋疲力盡,才把孩子生下來,也遭了不少罪。
兩類媽媽都是生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生理上,區別是挺大的心理上:
A類媽媽在醫生護士的輕聲細安慰下,覺得疼但是卻還能忍受。整個心思都是想著,怎麼順利把孩子生下來。
B類媽媽疼得哭爹找娘,甚至心裡想著我不想生了太痛了。醫生的安慰和指導完全聽不進去,最後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地吼叫。而B類媽媽心理上會很難受。
生理上:
A類媽媽會更快的把孩子生下來,可能順產的時候輕微的側切,甚至不需要側切,只是撕裂傷,縫合的時候配合得好,醫生也會縫合得很好。
B類媽媽在開宮口的時候已經把力氣哭喊完了,等真正要生孩子的時候,完全沒有力氣,或者是沒有力氣聽醫生的指揮了。
產房生孩子的時間會變長,受的罪也更久,還可能側切不及時,導致撕裂很嚴重。
產房中,三類媽媽受到醫生護士的喜愛,生娃快少受罪第一類:各類產檢報告齊全的孕婦
之前有個朋友是婦產科醫生,說最怕的是那些媽媽來生孩子的時候,宮口開了好幾指,產檢報告卻很不齊全。
甚至有些孕婦整個孕期只做過一兩次的產檢,壓根不知道孕婦自己本身有沒有一些傳染病,醫生護士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接生的話,萬一這個產婦有傳染病的話,醫生護士很容易中招。
加上孕婦不同的身體情況,接生的方法會有所不同,所以產檢報告不齊全就很麻煩。
而產檢報告齊全,而且都是在生孩子的醫院裡面做的產檢,醫生一看就明白,知道怎麼更快更好地接生。醫生會更喜歡這類孕婦
第二類:懷孕的時候注意控制體重的孕婦
還是有不少的媽媽覺得,懷孕之後就要多吃一些,而多吃的都是那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說餅乾,蛋糕,糖果甜的水果,這些其實都會讓媽媽變胖,一旦媽媽變胖,胎兒也會變得更大。
胎兒變大不好生,可能不得不進行剖腹產,但是剖腹產的時候,因為腹部的脂肪太多,也會讓醫生剖腹的時候困難度增加,縫合的時候困難度也會增加。媽媽產後的恢復也變慢。
如果媽媽懷孕的時候注意控制體重,胎兒的大小也比較合適。新生兒體重在六斤左右好生也好養。
胎兒比較小的話,甚至不需要側切都可以讓孩子順利地出生。不需要側切,撕裂傷也比較輕的話,生完孩子之後醫生都不用縫合。減少了醫生的工作,醫生當然會喜歡了。
第三類:尊重醫生,在產房裡聽醫生的
比如很多孕媽媽是非常怕疼的,所以醫生可能會建議媽媽可以考慮無痛分娩。
現在很多二甲以上的醫院都已經有專門的麻醉師,可以實行無痛分娩了,無痛分娩確實可以讓順產的媽媽在開宮口的階段沒有這麼疼,可以好好的睡上一覺,再生孩子的時候才能有力氣生。
而有些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卻在網上看到一些謠言:比如說無痛分娩會導致腰疼,無痛分娩會影響孩子的智商等等,明明自己疼得都要暈過去了,還是堅持不打無痛分娩。痛得大哭大叫,結果最後生的時候沒有力氣,不得不順產轉剖腹產。
本來順產在產房就行了,但是剖腹產需要去手術室,所以無形中增加了醫生的工作量。
到了醫院產房就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如果自己怕疼的話,在充分了解無痛分娩之後,可以選擇無痛分娩,如果自己胎兒本來就很大,或者胎兒已經有點缺氧了,醫生建議要馬上剖腹產的話,產婦卻傻傻地堅持,最後胎兒出來缺氧,害的就是孩子,也會增加醫生的工作量。
在順產生孩子的時候,醫生建議用力的時候,產婦要盡全身的力氣,用力才能讓孩子更快的分娩出來,但是醫生建議不要用力的時候,千萬不要再用力,因為一用力可能胎頭出來太快的話,會導致軟產道的損傷,也會增加醫生後期的工作量。
當我們去到產房的時候,醫生是最希望我們順利的生下健康的孩子的人,所以我們要聽從醫生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