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孩子,他是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夙敵:他從來不玩遊戲,不看電視,天天就知道學習;他歌唱得好,舞跳得棒,還精通各種樂器;他會書法,會畫畫,演講也聲情並茂;他跑得快,跳得高,足球籃球乒乓球都是拿手好戲;他又聽話又溫順,從不頂撞父母;他勤快、獨立,什麼事都做得井井有條……他擁有讓別的父母羨慕的所有優點、沒有缺點,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在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希望“別人家的孩子”能成為他的榜樣,我希望他能凡事爭先、不居人後,我希望他有目標、有定位,我希望他懂得進取、知道努力,但兒子似乎從來沒有讓我如願過,他總是一副雲淡風輕的做派,我從沒在他身上看到過任何“力爭上游”的精神。隨著他慢慢長大,我發現他就是佛系的代表,“與世無爭”彷彿就是為他的寫照。
他從小就練習寫字,可惜到現在還寫的七扭八歪、潦潦草草;畫畫也學過一段時間,由於畫得連他自己都看不下去,就索性放棄了。學校裡別人家的孩子那一手手好字、一幅幅漂亮的畫作,似乎從未對他有過任何觸動與鞭策,他就是坦然接受的樣子,只要提起,他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天賦有什麼辦法?”至於勤學苦練,不存在的。
考試拿了第一名,回來就是一句話:“第一”,顯然是陳述句,當然,喜悅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讓我一度看見了可以塑造的曙光。考試拿了第七名,回來問他怎麼樣,他說“很好啊,後面還有30多人”。我說“你沒考第一沒有不甘心嗎?”,他的回答是那麼的一本正經又充滿淡然:“人家實力就是比我強啊,我比不過人家。”考試一不小心拿了二十名,他還是一臉滿足:“不錯啊,後面還有二十多人”。我終於知道了,哪怕僅僅有一人沒他考得好,估計他也會認為是理想的成績。我用別人家孩子做激勵的想法和信心就這樣一點一點被磨滅了。
他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非常聽話,——非常聽老師與媽媽的話。老師和媽媽佈置的作業一定會完成,至於質量嗎,當然是能偷工減料絕不精雕細琢,似乎他一直奔跑在偷懶和尋找捷徑的路上。完成了事先要求的作業,再想讓他多做點東西,那簡直是痴心妄想。除了老師和媽媽,別人交代的任務,絕對是過眼雲煙,連聽聽的耐心都很少會有。我想他舒舒服服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一定在挑燈夜戰,寒窗苦讀吧。
他數學好,以前媽媽還能幫他輔導輔導,現在他會做的題越來越多,連媽媽也多數不會做了,只能任由他自己折騰。刷題?想多了,沒有的事。他精通電腦,當然或許是他更愛玩遊戲,在玩遊戲上,他從小就和媽媽鬥智鬥勇,結局嘛,一般都是媽媽完敗。我想別人家的孩子哪有這麼小就沉迷於遊戲的?肯定都在自己的專長上越走越遠。
他整理自己的東西從來都無法做到井然有序,而且還經常丟三落四,可能最亂的房間、最亂的書包非他莫屬。他很少有緊迫感,吃飯、做事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老師說他是典型的理工男。我想別人家的孩子一定都早已能自己打理自己了,哪還會需要父母的幫忙和催促?
我一直想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發他的鬥志,卻從未成功,他的缺點從小到大都和他如影隨形,從沒改變過。當我不得不逐漸放棄的時候,好像越來越多的,他竟然成了別的父母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
我一直心心念唸的希望他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可能亦如他所期望的我們能成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從不打罵孩子、會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一起旅遊、一起吃大餐的別人家的父母”吧!其實人與人之間本就沒有優劣、只有不同而已,我的孩子雖然不完美,也沒有想過要追尋完美,但他就在那裡,就在我身邊,真真實實,他就是他,沒人可以代替。
我的孩子註定無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似乎也沒有必要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他就是我的孩子,我愛我的孩子!
2020.10.17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