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給幼崽講繪本《吞掉黑暗的大象》,繪本很簡單,也很好玩,講的是森林裡的小動物們都很討厭,很害怕黑夜,於是,請來了一頭大象把黑夜吃掉。剛開始,大家都很高興,盡情地玩啊玩。可是,玩著玩著,它們都很累了,想睡覺了,可是因為沒有黑夜,它們都睡不著。沒辦法,它們只能求著大象把黑夜吐了出來。小動物們又可以好好睡大覺了。
故事很簡單,內容卻發人深思。好的繪本就應該這樣,寓哲理於淺顯的故事。
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很多人都希望這個世界越來越光明,美好的事物越來越多。可是,這個世界如果只剩下光明,就真的好嗎?
稍有閱歷的人都知道,這個世界是由“光明”和“黑暗”共同構成的。二者不停地鬥爭,這個世界才會負重前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的對立統一才推動著萬事萬物的進步。況且,光明與黑暗是互相闡釋的,沒有黑暗就無所謂光明,同理沒有光明也就沒有了黑暗。“光明”存在的前提是因為“黑暗”的存在。《讀書》雜誌中有一篇文章說得極好:
“在這個世界上,那些被我們認為邪惡的東西,無論是道德上的還是大自然中的,它們都是使我們成為社會性動物的重要源泉。是一切交易以及各行各業的堅實基礎、生命之源和依託之物,一旦邪惡消失,這個社會即使不會毀屍滅跡,也是遍體鱗傷。”
目前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各種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最讓我揪心,就是人為的遮蔽黑暗。不信,您可以翻一翻中小學的文科教材,教材編者們都在本能地迴避苦難,迴避邪惡,即使勉強出現一兩篇有關黑暗與罪惡的課文,也一定要有個光明的尾巴。這就是所謂的“大團圓”的結局。編者們竭盡所能地去遮蔽現實中的黑暗和邪惡,他們想方設法地要給所有的學生灌輸這樣的觀念,那就是這個社會是美好的,這個社會是光明的。這個世間充滿了“真”、“善”、“美”。
我當然明白教材的編寫一定要弘揚正能量與主旋律。這是全世界的課本教材編選的基本要求。
只是,這樣一來“理想”和“現實”之間就會出現巨大的鴻溝。理想中的世界是一片光明的,現實中的世界中仍有不少的黑暗。
我始終覺得,教育孩子當然要讓他們追求光明,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現實中的殘酷。只可惜,我們從學校到家庭對孩子保護得太過頭了。以至於很多孩子壓根就對著世間的黑暗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很多高材生一出校門,面對著人世間的蠅營狗苟,爾虞我詐,沒有一絲絲的防備。很多人一出校門,就面臨著“996”,“007”等高負荷的工作壓力,面對著同事和領導的白眼相加,心理素質強的也只能哭暈在廁所裡,苦笑著說“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而心理素質差的人扛不住這樣的壓力,直接就抑鬱跳樓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用我一一舉例了。很多人盲目地指責這些自殺者心理抗壓能力太差,我不否認這一點。但我想強調的是,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長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有意的遮蔽社會的黑暗,這樣的教育方式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好在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正在透過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去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手裡的這本《吞掉黑暗的大象》的繪本,恰好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這部繪本中,作者用小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透過繪圖與故事的形式,巧妙地傳達了出了“這個世界不能僅僅只有光明,黑暗的存在也有它的合理性”的主旨。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世界真的乾乾淨淨,一片光明,人就如同故事中的各種小動物,根本沒辦法睡覺,根本沒辦法休息,那該多可怕。黑暗也有黑暗的價值,一味的壓抑社會中的黑暗面,這個社會必然崩潰,一味的遮住孩子的雙眼,讓他們看不到真正社會的面目,這孩子永遠不會長大。
所以,放開遮蔽孩子的雙手吧,讓他們學會面對黑暗,
這樣孩子才會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