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當你懷孕後,很多過來人都會跟你說,要好好珍惜懷孕這段日子,就算懷孕期間受點小罪,當你回頭看的時候就會發現,那都不是什麼大事,等孩子出生後你要面對的,將是比懷孕期間難上百倍、千倍的挑戰。
在寶寶出生後,你會因為他的各種狀況而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當好這個父母親。當你覺得自己的知識量不夠,想要去請教別人的時候,又發現育兒路上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很多說法都有衝突,作為新手媽媽,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
很多勤奮的媽媽會啃好一些育兒書,或是聽一堆付費課程,為的就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能學到更科學的育兒方法。
但我想說,如果方法錯了,就算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做的也只是無用功,在孩子身上應用的方法也未必對孩子是最好的,稍有不慎還可能會誤導孩子。
下面就來說說在育兒路上常見的一些誤區,還有日後該怎麼正確的科學育兒。
一、關於科學育兒的誤區1、相信過於絕對的觀點
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沒有一種觀點適用於所有孩子,如果你在網上或書上看到某一種觀點是用過於絕對或主觀的說法來闡述觀點,那就要注意了。
因為每個月齡的孩子,無論在飲食需求、生活作息、家庭背景上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這些觀點不是給出一個範圍或者某個特定場景,那這麼主觀的育兒觀念就不建議去參考了。
2、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廣告和所謂的傳統
現在市面上日益氾濫的早教機構多少都會為了自己商業利益,抓住某個專家或者大型機構說過的話,給過的建議,跟家長進行誇大的宣傳。
例如很多早教機構都會抓住“語言關鍵期”這個觀點,讓家長儘快給孩子報讀一些語言類的啟蒙班,但家長有沒有想過,難道錯過了這些關鍵期,孩子就不會說了嗎?那我們這代人當初都沒有上過這些早教課,中英文說得麻溜還不是大有人在。
其實所謂的關鍵期,是指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別容易,錯過了這個時間,也可以發展,只不過可能發展沒那麼快而已,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被這些商家牽著鼻子走,想要給孩子上早教沒錯,但家長也不要抱太高的期待,覺得孩子在2-3歲做啟蒙,日後就定能在學習上比其他人更加優秀。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古典音樂能開發潛能,讓孩子更聰明,但有科學家發現,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關鍵在於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是聽莫扎特的音樂,還是看偵探小說,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
只要家長擺正自己的心態和想法,才能找到更適合孩子的啟蒙教育方式。
3、不要盲目相信育兒書的觀點
這裡當然不是說育兒書的觀點有問題,只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成長經歷,他教育孩子的背景和自身的家庭條件都跟看書的人不盡相同。
很多時候作者給到的一些建議和觀點是基於他的孩子或者大部分孩子的需求,但並不一定適用在你們家孩子身上,因此在看書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帶有自己的想法和批判性思維去看,而不能盲目相信和效仿。
出育兒書的作者可能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專業的兒科醫生,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心理醫生、教育專家等等,不同背景的作者出的書,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建議家長在看這本書前先去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和他孩子的情況,這樣有助於讓你選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書。
說完以上常見的誤區後,我想應該能讓大部分家長少踩一些坑,那知道誤區還不夠,接下來還需要看看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科學育兒方法。
二、如何正確的進行科學育兒1、建議優先選擇專業背景的作者出的書和寫的文章
帶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更多關心的是孩子生病、心理、教育等等比較專業層面的東西,因此選擇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作者非常有必要,這能儘可能避免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他們能在專業的層面給你提供幫助。
如果涉及生病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專家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接觸大量類似的案例,能在書中或文章裡給你提供有效、客觀的建議,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或主觀的意見。
2、怎麼選擇合適的育兒書
除了一些專業領域的育兒書以外,其實育兒書還有其他類別,一個是分析孩子發展規律的,一個是針對具體問題給出解決方法的。
其實這兩類的書都可以看,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作者是某個領域專業的作者,那麼他在書中可能引用的觀點,說的專業詞語對於普通媽媽來說有點難懂,如果家長是比較信任某個作者,那建議多看一些這個作者其他書本,把專業知識給補上,這樣有助你理解他書中的內容,如果家長理解層面達不到一定高度,可能會誤解或不能完全明白作者的意思,這樣在教育過程中就會出現偏差。
另外,對於育兒書,要求的是精而不是多,市面上那麼多育兒書,哪能看得過來,因此,在選書之前就要對作者和書的概要做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果裡面的內容和作者都是你所需的型別,那就可以選購,但如果家長只是看中標題或只是想撒網式地看,那不但會浪費時間,還可能會誤導孩子。
因為你可能一會在孩子身上試試這個方法,隔天看了另外一本書,又在孩子身上做實驗,那根本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我們在看書的同時要學會總結,形成一套自己的育兒方法和知識體系,懂得判斷和篩選哪些是適合孩子,哪些不是,這樣才能讓你和孩子從中獲益。。
3、優先選擇近期新出的書籍和釋出的文章
育兒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現在之所以會覺得長輩的教育方法不適用,正因為他們的方法過時了,選書和看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書本釋出時間過了很久,可能裡面的一些觀點,一些資料都比較舊,只適合當時釋出的時間,不能很好地貼合現今社會發展的需求。
考慮到這個時效性的問題,建議家長儘量選擇新出的書或近期釋出的文章,這樣才能更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被一些過時的觀念給誤導。
4、尊重孩子的個性
在家長看了很多書和文章後,肯定會應用在孩子身上,但家長不要盲目遵從書上的內容,有些家長看到網上一些教育孩子的時間表、作息表,就照抄列印在家裡,並讓孩子遵守這個規則。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個性、作息、習慣都不盡相同,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東西,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性制定一份適合他的時間表,而這份時間表也只是一個參考,不必完全按照上面執行,孩子在生活而不是在軍訓,沒必要搞到全家上下都緊張兮兮,這樣反而過早給孩子帶來壓力,不利於他健康成長。
5、挖掘孩子的長處
現在一些有早教焦慮的家長都會聽說,要讓孩子在2歲開始學英文,3歲開始學鋼琴,4歲學游泳,反正學的東西都排得滿滿當當,但家長從來就不過問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感不感興趣。
但其實每個孩子的長處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對音樂感興趣,那學音樂,樂器肯定對他們有幫助,但如果家人對音樂本來就一竅不通,孩子也不感興趣,那非要逼孩子學音樂,那不是難為他嗎。
加上家長在陪孩子學的過程中,如果自己稍微懂一點音樂的話,也能從旁指導和提點,不然單靠孩子上課的那點時間,遠遠不夠,這樣不但他提升得慢,你也陪得辛苦,何苦呢?
建議家長先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點,再讓他上相關的興趣班,如果孩子對某個領域有天賦,學習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6、家長要擺正態度
家長對孩子教育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對一些流行的教育觀點不要有過分的執念,覺得自己孩子就必要按照人家的說法來做,別人說的未必適合自己孩子。
另外,家長也不要把自己的早教焦慮傳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跟別人家孩子比,這樣提前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孩子可能會出現叛逆的情緒,也可能為了滿足你,而忽略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我想這都不是家長願意看到的。
總結: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沒有哪一種育兒方法能適合每個人,家長不能完全指望別人的育兒方法,要想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需要結合孩子自身優缺點,因材施教,因為只有你才最瞭解孩子,如果育兒這事都能複製,那他們就不是孩子,而是人工智慧了。
作為家長不能看到什麼流行的育兒經,就去照抄照搬,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好好想一下,自己有沒有被帶偏了,正所謂因材施教,當你對孩子的飲食作息、生活習慣、品行等都瞭如指掌時,我想你也定能成為孩子專屬的育兒專家,教育路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