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會毫無顧忌地和我起衝突,告訴我他的想法,而不是對我心生怨恨又不肯說什麼!
前幾天,我的孩子在飯桌上突然為了一件小事向我道歉。
原來孩子白天在商場看動畫片的時候,有別的小孩湊過來看,他不樂意,就哭著把那個小孩擠開了。
當時的我因為顧及到面子問題沒有說他什麼,等到他安靜下來,我才和他說。這件事做的是不對的,喜歡的東西要和別人分享才會更快樂。
吃飯的時候孩子可能突然良心發現了,他說:“媽媽,今天的事是我錯了,對不起,我以後遇見喜歡的東西一定會和自己的朋友分享。”我就和他說:“沒事啊,人都會犯錯誤的,不犯錯是長不大的。”
晚上孩子睡覺前,又在我面前說了一遍。這個我確實沒有想到,我的孩子居然會對這件事記得這麼深。我突然發現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
乖孩子
我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孩子為什麼要乖?
總的來說,我一直覺得我的孩子是個乖寶寶。
當孩子把他們不乖、討厭的一面展現到父母面前的時候,作為父母才好判斷孩子那些“菱角”需要去被磨平。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會想,如果孩子不在自己的面前把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展現出來,到了別人面前,豈不是要被別人教育了?
但是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如果都順從大人,對漸漸地產生對大人的依賴。
《非誠勿擾》有一期讓我記憶深刻的節目,來自瀋陽的郭寶俊。一位陽光帥氣的小夥子。
但是就是這樣大男孩,卻是一位對母親極為依賴的“媽寶男”。
郭寶俊表示:“在我的生命裡,母親永遠是第一位。只要是媽媽喜歡的東西,一定想方設法給她買。”
相信在母親眼裡他一定是個十足的“乖孩子”。但是在別人眼裡看來,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男人。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過:“媽寶男的形成,主要源於在嬰幼兒時嚴重缺少母愛。”
在這種“乖孩子的教育”中,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而得到關注。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得到父母的讚揚,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看到父母的笑臉,成為一個的“乖孩子”。
這樣,這些“乖”的代價,會讓他們在人生中,永遠無法擁有面對正常生活的力量。
只能在父母的陰影下,做一個被忽視情感的自卑且自責地“孩子”。
不是非常“乖”的小孩
很多時候我們換個角度去看看,會發現那麼不是非常乖的小孩也非常可愛。
前幾年的熱播的電視劇《家有兒女》。其中張一山扮演的劉星大家看起來也挺可愛的。
前段時間女兒說想學畫畫,我就先給她在網上報了一個網課,然後就發生了一個讓我幾乎崩潰的事情。
一開始,孩子非常積極主動地和老師互動,老師問一句她答一句,行雲流水的我都有點驚歎。
開始上學的時候,整個孩子都亢奮了。畫到最後的幾個動作是:把整個手掌塗滿顏料在紙上印,不過癮,再把顏料直接地擠到紙上,用手抹開,然後再拿一個顏色擠在抹開的色塊上,接著,把一整杯水倒到畫紙上,再用溼紙巾把水擦開,最後,我的整個畫板、畫桌到地面,全是紅色配藍色以後混成的深紫色。
到今早我收拾的時候,我都恨不能扔了那幅畫,但是,仔細看看,孩子玩得也真是創意得很。重要的是,孩子那天真的超級開心,概念上記得在跟著老師學畫罐子。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屬品,他有透過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權利。
當孩子的真實需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有自我意識,變得獨立、健康。
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護和提供情感支援。
寫在最後
我自己就是“乖孩子”,從小是乖孩子,長大是乖大人,對別人討好到自己生了孩子。
我其實得到過很多作為“乖孩子”的隱藏福利。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和說:“不,媽媽我不要”。可以無所顧忌和我起衝突,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藏著自己的想法而不敢表露出來。
我也有可能很暴躁地對待和她的衝突,但是我希望她可以明白的是,不管我怎麼對待她,我都是和她商量。
是的,這也是一種想表達告訴孩子的。如果有一天我對她發脾氣了,那是我自己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她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