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去年我get到的新技能是開車的話,今年get的新技能就比較厲害了:自己開車帶娃去醫院。
上週五我又自己帶娃去醫院了。前幾天娃感冒反覆地又發燒了,看完夜間急診以後吃了三天藥,想著就去複查一下。我又尋思現在這疫情也是好是壞的,既然去了一趟醫院,索性把近期需要的事都一趟搞定得了。
所以我的計劃是這樣的:
1.先到呼吸內科複查,抽血等待化驗結果
2.然後到耳鼻喉科掏耳屎
3.再去眼科複查下結膜炎的情況,順便查下遠視儲備
4.再到口腔科塗個氟
5.最後取化驗單回到內科看結果
到了醫院前幾項都還挺順利的,畢竟工作日的下午,醫院人也不多。但是等我們跑了一下午到口腔科門口的時候,卻因為我倆體溫雙雙高出安全值而被拒之門外
我知道自己是因為帶孩子跑東跑西折騰的暫時體溫有點高,但是娃的狀態就不太妙,明顯看著有點蔫,一直吵吵著要回家。罷了今天就先不塗氟了,趕緊去取了化驗結果看完醫生回家。
但是當我在自助機取了結果一看,心涼半截。這怎麼吃了三天藥血象更不好了呢,化驗單上七上八下的箭頭戳的我心直慌慌。果然,拿給醫生一看,懷疑肺炎,讓我們去拍片子確診一下。
說服一個發燒的孩子脫光了衣服再擺個固定的姿勢拍胸片一頓折騰,安慰一個極度想回家的孩子耐心等待一個小時出結果又是一頓折騰。
等結果的時候我在醫院找到了一個咖啡吧,給娃要了杯果汁,給自己來了杯咖啡。接下來的畫面就是娃無精打采地靠在椅子上,把腳伸在我的腿上我一直幫他按摩,在按摩的間歇再投餵幾口果汁,就這樣好歹等到拿片子。
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可能需要的不止是一杯咖啡,最好直接來針腎上腺素……
等到醫生看到結果告訴我孩子需要住院的時候,我莫名的心態已經調整好了。在診室還對虎姜說:"媽媽要告訴你一件事情,因為你生病很嚴重所以今天我們不能回家了。但是好訊息是,我們可以感受一下住院是怎樣的體驗!"
醫生一邊開單子,一邊都被我逗笑了,估計聽到孩子要住院還能解釋出來好訊息的家長不太多。可是那咋辦,開心也是住,不開心也是住嘛……
非常時期孩子住院,陪護的家長必須進行新冠肺炎抗體和核酸檢測。至少等抗體結果出來之後才能辦理住院手續,而且也只能暫時住在過渡病房,等到全部結果出來沒問題才能轉到常規病房。
因為檢測費那天剛剛做了調整,醫生開的單子有錯誤,需要我返回門診找醫生重新開。好巧不巧,開單子的時候門診還沒下班,可等我找回去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連個保安大叔都不給我留下……
實在是有點扛不住了,看到急診服務檯有架輪椅,直接問護士借了過來。人家讓我抵押點什麼東西在這,我毫不猶豫把車鑰匙給了她。這個時候就覺得,什麼寶馬賓士瑪莎拉蒂,真不如這兩個輪子的車救命啊!
終於終於,快辦好手續的時候隊友趕來了。按部就班地辦完了接下來的事,順利地住進了過渡病房。
住過院的同學都知道,剛入住的時候肯定要做一大堆檢查。果不然進來就給娃來了個下馬威,需要連著扎四針……一個靜脈抽血,兩個皮試,一個用來輸液的滯留針。
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驗指尖血這種操作虎姜已經挺從容的了,可以很勇敢地面對,但是連著扎四下我的確沒辦法靠語言來安慰了,到最後只能是和護士合力按著才能操作。
有時候我們大人覺得孩子瘦瘦小小的特別需要成年人的保護,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小小的身體裡到底蘊含了多大的能量。
等到最後一針扎完的時候,虎姜臉上的眼淚還沒幹,一邊笑一邊哽咽著衝著護士阿姨喊了個"耶"。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慶祝"終於扎完針了,更像是一種給自己的鼓勵,因為勇敢地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己。
孩子住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撫好孩子情緒,保留好大人體力。
像我們這種住進來已經是晚上的情況,只要沒有特別急需的證件,我都不建議大人再折騰一次回家取生活用品。感謝強大的外賣系統,想要在醫院住的舒適一些,幾乎都可以靠下單來解決。
就算外賣送不到,一晚上不洗漱或者和衣而臥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深夜再折騰一頓會極大消耗陪護家長的心力。
孩子情緒穩定之後,主要矛盾就變成了如何打發時間。幸好我一直有在媽媽包裡放故事書、小玩具和小零食的習慣,讓剛入院的時候沒那麼難熬。
我特別建議家長們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媽媽包",裡面放好帶娃出門的必備物品,緊急情況抓起來就走。我家的包裡常年放著:
紙巾、溼巾(嫌麻煩就帶一包棉柔巾乾溼兩用,出門吃飯別在領子裡可以當圍兜,袖口溼了還能墊在裡面臨時隔水)尿不溼(虎姜現在幾乎不用尿不溼了,但是出門在外很難說遇到什麼特殊情況,所以我還會放一個在包裡)小開本的故事繪本以及重量輕適合打發時間的玩具(帶娃出門難免會遇到等餐、排隊的情況,與其每次都讓孩子刷手機,不如提前準備好玩具)小零食(一般會放點小餅乾、海苔之類的小零食)空礦泉水瓶(男娃媽媽們都懂)大人和小孩的口罩消毒溼巾/ 酒精棉片夏天會帶上防曬、驅蚊、止癢產品根據出行目的選擇帶換洗衣服這次住院特別巧的是,前幾天從幼兒園拿回來孩子的被子包,我一直放在後備箱犯懶沒往家裡拿,結果正好了……裡面有一整套娃的被褥,兩套全到襪子內褲都有的換洗衣服,甚至還有娃的牙膏牙刷,嗯……啥都不用額外接辦了,直接拎上樓就行……
我的媽媽包裡雖然有玩具,但也畢竟有限。於是我整理了所有看病的單據,把不再需要的單子挑出來當草稿紙,做好了只靠紙+筆打發一週的準備。
虎姜指著病床的圍欄圖案跟我說:媽媽你看!這是南北的北~
其實住院也真的不是毫無好處,至少孩子可以深度體驗看病的各個流程,學習如何就醫。那些平時沒空聽的好故事,現在也有機會能聽下來,雖然條件受限,但卻能充分地激發創造力。(主要體現在,病房裡能拆的東西基本都被他拆一個遍了……)
做鼻沖洗的管子,被我用來故意纏繞打結再解開,也算了就地取材鍛鍊了邏輯力……
娃意外發現儲物櫃門開啟的時候有聲音,而且地櫃和吊櫃的聲音還不一樣……於是要求和爸爸來個"合奏"
因為住在呼吸科,防疫要求十分嚴格,非必須不能出房間。可這10平米的屋子要消耗能量太難了,只能想辦法動起來。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聊和醫院,和治病相關的種種。每次醫生來查房,護士來治療我都引導他自己核對資訊,描述當前身體的感覺和情況。現在輸液完畢後,小朋友要求自己按呼叫鈴,自己和護士對話表達需求:"我的液體輸完啦!"整個過程666,突然感覺來了個field study?
反正就怎麼說呢,來都來了,既來之則安之。誰都不願意生病,但是誰都沒法永遠不生病。長大的路上,誰還沒個磕磕絆絆呢……
看來我家小爺有時候還挺像我,住院住出了度假的姿態
不管怎樣,在這個多事之冬,大家還是要照顧好自己和娃,醫院這地兒再好,能別來還是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