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人這一輩子能有多大的出息,有很多因素影響。但為什麼老人們總是說:看一個人小時候是什麼樣子,就能大概推斷他的未來?
人在幾歲乃至十幾歲的時候,連知識量都不夠豐富,更別說個人能力和思維體系了。
因此,能在小時候就影響未來的因素,就是個人養成的習慣。人們常說習慣決定成敗,也正是這個原因。
開創我國“家訓”先河的《顏氏家訓》中講:自古以來,即使是聖人、賢王,都需要進行學習,更何況是普通人?
人在出生以後,如果沒有人引導,那麼他的一舉一動往往都是下意識的行為。
但若是有了家長的引導,他會知道話該怎麼說、事該怎麼做。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會教育,那麼兒女就更能成大器。
仔細留意生活中的優秀家庭,會發現那些有出息的孩子,往往有以下三個好習慣,家長要注意引導。
懂得講道理懂得講道理,是很多成年人都缺少的一個好習慣。
國學經典《荀子》中說:凡是爭吵、爭論的人,往往都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很多人與他人出現矛盾時,通常都是在發洩情緒,而不是在講道理。
但眾所周知,一個有出息的人,是非常理智的,不會被情緒左右。
因此,教會孩子講道理,就是在教他們就事論事、理智而客觀地看待事物的對錯。
懂得講道理的人,更容易聽取他人的意見,做事會更周到、全面;
懂得講道理的孩子,不會輕易大吵大鬧,而是認真對待父母說過的話,從而更加聽從父母的教導。
做事有計劃如今有很多成年人,會把工作累積到最後一天才做、不到月底就把工資花光,這些都是因為小時候沒養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
如果是,家長就要幫助孩子學會“做事有計劃”了。堅持學習並養成這種習慣,是能幫助孩子在未來“避坑”的。
《顏氏家訓》認為,小時候堅持學習的人,就像是太陽昇起時的光芒;年紀大了仍然如此的人,就像是端著蠟燭在黑夜裡行走。
無論在什麼時候,“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都會像明燈一樣,照亮前行的路,讓他們知道未來該怎麼走。
學會謙虛縱觀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都有著謙遜、溫和的處世態度。可見,謙虛是有出息之人身上的重要品質。
很多成年人創業取得一點成績之後,就開始自以為是,隨後開始走下坡路;很多小孩期末考了一個好分數,就開始得意洋洋,下學期的成績就開始滑落。
《呂氏春秋》中講:“不自知”是導致一個人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
懂得謙虛的小孩,格局更大、眼光更長遠——即使自己考了全校第一,他也會想到其他學校的尖子生,他知道將來與自己競爭名校名額的人,不是隻有自己的同學。
但是,人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謙虛的。因此,懂得這個道理的家長,要進行適當地引導,讓孩子學會謙虛。
寫在最後《孟子》說:想站得更高,就要跟著高山往上走;跟隨江河而行,會去到低矮的地方。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一個孩子是否有出息,往往要看家長是“高山”還是“江河”。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教育甚至比學校教育還重要——學校教的是知識和理論,而家長教的卻是做人、做事的具體方法。
總而言之,父母越會教,兒女越能成器——好的習慣,會陪伴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