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探討一下如何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兒童。
惡俗的競爭和比較:雞娃、牛娃
我們知道這些年,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個人認為是非常惡俗的詞彙“雞娃” “牛娃”“青娃”——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把兒童當人,就是要把學校辦成動物園和養殖場。
有一個很有趣的漫畫也是畫的這種現象——小蝌蚪找媽媽,媽媽說:“你們作業做了嗎?” ,小蝌蚪就跑了, “走吧,她不是我們的媽媽”。
▲新“小蝌蚪找媽媽”,圖源網路
所以我們今天特別需要認識好的教育,需要“正三觀”——兒童觀、未來觀和教育觀。
正確的兒童觀,就是把兒童當做兒童來看待
我想正確的兒童觀,首先就是要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尊重兒童成長的規律,保證他們的休息、娛樂、睡眠和健康;認識到兒童不是小大人,是人生當中的一個特定的成長階段,童年它有它的特殊的價值;還要懂得兒童,學會做小孩子的朋友等等。兒童有很多特點,當我們講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都有無限學習潛力的時候,也並不是讓兒童成為承載知識的容器或者實現他人目標的工具,更是指要保護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發現他們獨特的個性和愛好,使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所有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論都非常強調發現兒童、認識兒童,首先就是把孩子看作是孩子,把兒童當做兒童來對待。陶行知說,我們要懂得兒童,我們必須要會變成兒童,要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
當我們降低自己的身段,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不同的認知。比如說一個小孩非常聽話、非常乖巧,能滿足成人的願望,這種完美小孩是教育的理想嗎?實際上他是在放棄或者壓抑了兒童的一些天性。又比如說像敏感、膽小、好動到底是兒童的特點,還是一種缺點,都是值得認識的。還有拒絕體罰,不打孩子的教育是可能的嗎?這些都是我們在兒童教育的過程當中需要認識的。
▲圖源網路
兒童教育的未來觀:當下就是未來
第二點是關於兒童教育的未來觀。因為我們對兒童教育的選擇決策是建立在我們對未來的認知上的。教育它的很大的風險就在這兒——要在今天為明天培養人才,而我們對世界人生,包括教育的經驗全部來自過去。
其實有人說即便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也很難預知十年、十五年以後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比如說科技狂人馬斯克就預言“腦機介面技術將使得學生不用再花那麼多的時間學習外語”,就是插入一個晶片也可以了。同時他還預言當他的孩子長大的時候,機器人已經能夠程式設計,所以也沒有必要讓孩童現在就學習程式設計。所以當我們把我們的教育模式設定為趕超未來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就已經失敗了。因為你預測不準未來,你也無法趕超未來。
連線現實和不可測的未來的載體就是兒童。所以我們看到這裡面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兒童既是當下又是未來。你善待你身邊的這個孩子,你就是善待未來。
“我們不用為遙遠不可知的未來而犧牲當下的生活”——這種鼓吹、這種忽悠其實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很多學校家長都是被這樣的大話來控制學生的當下的生活。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說法好像構建了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一個線性的關係,但是它只是對競技體育、對短跑有用,而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且由於每一個孩子的秉性、個性都不同,伴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他的豐富性、複雜性都是和一場短跑毫不相同的。
所以需要我們有巨大的智慧、耐心和恰當的策略來面對兒童的教育。這個策略在我看來就叫做“關注當下,就是關注未來”;或者說對兒童教育可以說只有當下沒有未來。其實當年杜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的概念的時候也是表達了這個想法。也就是說,教育除了兒童的生長以外並沒有其他的目的,或者說,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兒童的時候沒有快樂,他的未來也不會快樂,因為快樂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學習和養成的一種行為習慣。一個孩子兒童的時候身心不健康,他就直接就沒有未來了。
當下和未來透過兒童的連線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非常深刻的關係,就是當下就是為了他。有一個家長說,“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好的教育,但我知道什麼是不好的教育。每個階段都在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或者說每一個階段都在為下一個階段做犧牲”,在幼兒園的時候是為了上一個小學,到了小學時為了上初中,那整個兒童的生命和兒童的生活完全就被損害了。
人必須做更高階的事情,而不是培養“小鎮做題家”“二流機器人”
我們要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就要關注當下,回到兒童的時候。不僅是從以焦慮為驅動的教育轉移到以愛為驅動的教育,而且還需要建立清晰的教育觀或者學習觀,認知什麼是最重要的。因為今後和我們兒童競爭的是網際網路時代,是智慧機器人,我們要擺脫成為二流機器人的命運,就必須做更高階的東西,而不是在培訓班裡去尋找未來。
梁東說,“兒童教育的本質應該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因為不管外部世界如何變,這個科技如何快速發展,兒童的成長可以說跟100年以前、500年前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兒童的發育和成長作為在生物進化的這個脈絡上還是相對穩定和緩慢的。我們要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東西,就是人區別於機器,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
李一諾也提出了“教育要關注的是冰山結構水面之下的部分”,在水面之上是外顯的知識和技能,而水面之下你看不到的部分就是態度、情感、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等。水面之下的部分越大越堅固那麼你外顯這部分能力就越強。
其實在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以外,在冰山之上、在人的頭頂以上還存在一種東西,這就是我們有些人非常關注的關於靈性、覺性、悟性的教育。這個在我們中國的教育當中是比較匱乏的。所以超越機器人的教育就是涉及到關於創意、創造、設計、情感、健康、藝術、靈性、快樂和如何活得有趣等,是在創造審美生活方式的維度而不是在跟機器人去競爭那些技巧和技能。
以網際網路為特徵的未來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環境。創辦探月學院的王熙喬說,“事實上全世界最好的知識都在線上,所有的知識和資訊都可以在線上獲得”。 在下一個時代,每個人身上貼的這種學歷的標籤其實已經開始不太重要了,也就是說不見得非要是電影學院畢業的人才能去拍電影,必須是音樂學院畢業的人才能去唱歌。這個社會正在出現一種去標籤化的過程,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個只看學歷的世界裡。所以我們要清晰地認識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探月學院的目標就是“培養內心豐盈、積極行動的未來公民”,透過學生不斷地確立自我認知和建構自信,能夠用完整的思考方式來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
這就是我們說的兒童觀、未來觀和教育觀。
當前,警惕應試教育向低幼兒童的發展,保護幼兒園的教育生態
我想當前我們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傾向,就是防止這種應試訓練向低幼兒童的蔓延,保護幼兒園的教育生態。就是我們課外培訓課程的下放,包括一些所謂數學思維或者程式設計思維的課程,到了幼兒園階段甚至面向兩歲以上的群體。我覺得這個事情是非常誇張的。對於2、3歲的兒童他究竟是應該學習程式設計還是學習穿衣吃飯,這其實是一個常識。所以我們今天關於什麼是好的教育的問題還是需要不斷來重申和反思。
我們提出過一些正面的表達叫做“善待兒童的教育,使兒童免於恐懼的教育,能夠保障兒童睡眠和健康的教育”,這其實應該是兒童教育的一個最低綱領了,但是在當前這似乎也是一個很難以實現的很高的目標。這個過程當中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具有各自的責任,我們都應該為學歷軍備競賽撤火、降溫,去構造一個兒童友好的,低競爭、低管控、低評價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