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章字數:約1700

閱讀時長:約6分鐘

小徐的女兒晶晶已經一歲半了,從出生起,小徐就儘量把她帶在身邊,爭取花費所有的空閒時間陪女兒長大。因此,晶晶也被照料得很好,一副冰雪聰明的乖巧模樣。

但小徐最近卻非常苦惱,因為她發現晶晶每次見到自己時都會變得很愛哭鬧,一次兩次還當孩子還小、偶爾頑皮,總是這樣小徐就忍無可忍了。

一開始,小徐覺得孩子一定是被她寵壞了,嘗試不去理會,但晶晶的哭鬧行為非但沒有停止,還變本加厲,搞得小徐無比頭疼。

相信很多這個階段的寶媽會遇到和小徐一樣的苦惱,父母明明是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港灣,但為什麼孩子看到媽媽反而更加哭鬧不止呢?

其實,這種現象是有原因的,對待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哭鬧行為,父母應具體分析原因,摸索對策。

寶寶看到媽媽在就哭鬧?

兒童心理學家曾提到:當媽媽忙於工作不能照看孩子時,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在家非常乖巧,簡直像個小天使,千萬不要放鬆警惕,這有可能因為孩子對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輕易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而對於自己親近的父母,孩子所有的小情緒都會被自動放大,變得“矯情”而“敏感”。

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是小天使,媽媽在身邊,孩子就是嬌氣包。這樣的情況,相信許多媽媽都經歷過。但這其實側面說明了孩子對媽媽天生的依賴感有多麼深厚。

研究表明,0到6歲的孩子正處於安全依戀和信任父母的時期,他們會自發地向父母身上尋求安全感和保護。

孩子雖小,卻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不管我怎麼哭鬧,媽媽都不會討厭我、拋棄我,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無意識形成的“被偏愛的總有恃無恐”的心理。

所以,如果媽媽在和不在時,孩子大變樣,有時並不是因為孩子頑皮,而是他們想在自己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面前,肆無忌憚的釋放自己的小情緒。

馬勒:寶寶個體化分離時期分為三個階段

匈牙利著名精神分析師瑪格麗·馬勒認為6個月-2歲的幼兒處於成長的個體化分離時期,她將這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6-10個月的孵化期、10-16個月的實踐期、16-24個月的整合期。

個體分離期的孩子身體上發生的巨大的改變,他們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但他們的心理也在發生的鉅變,這需要父母細心觀察,耐心分析。

父母該如何應對寶寶的個體分離化時期

不同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心理特徵,同時也需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 孵化期是孩子開始感知外部、探索世界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有著茂盛的求知慾,所以父母應該儘量滿足孩子的探索行為。

幼兒的探索行為往往從母親的臉開始,一個好母親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好角度以便他能看清你的臉。此外,孩子會去抓取一系列過渡性客體,如玩具、毛巾、傢俱等等,進一步探索外部世界。

◇◇ 實踐期的孩子有著旺盛的“自戀需求”,倘若得不到滿足,孩子很可能會在以後成長為病態的自負或極度的自卑心理

所以父母應該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證實自己的情感,透過一些“躲貓貓”、“捕捉”等小遊戲來滿足孩子的“自戀需求”。

◇◇◇ 整合期的孩子會變得很粘人且無理取鬧,可能會使父母非常苦惱。所以這個時期的父母要具備良好的心態和包容心理,千萬不要產生不耐煩心理或粗暴的反應。

結語

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還要善於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徵。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不會是事出無因的。

9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個春節你不能不知道的帶娃防護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