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部分人,在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尋找“解決方法”,而這樣往往會讓我們忽略掉引發問題的原因,以至於未來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然後再用以往的解決“經驗”解決問題,但始終不能關注到引發問題的原因,陷入反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迴圈。
同理,在孩子康復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因為家長精力有限,再加上網路上的五花八門的方法建議,也容易讓家長陷入上述所說的迴圈。但與之不同的是,如果只解決問題,忽略引發問題的原因,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
我們家長要了解,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自由,特殊孩子也不例外。但與常人不同的是,特殊孩子在確診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這些孩子不會有太多自由的機會,陪伴TA們的則是枯燥的康復訓練。而這些被施加於孩子身上的訓練、社交、語言、指令等等康復手段,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所以,孩子在長期的康復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的情緒,就像我們家長在每天的工作中的一些事情或問題導致的心情煩悶。但家長對於這些負面的情緒是可以自我消化的,而回到孩子身上,TA們並不具備“自我消化”的能力,所以就需要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及時幫孩子疏導/宣洩負面情緒。
而當遇到孩子不配合訓練情況時,我們家長不妨先和孩子進行交流,找到孩子不配合/抗拒訓練的的原因,以此角度去考慮解決/改善問題的方法,以免讓孩子在心裡積壓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孩子單純的不想訓練的話,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情緒狀態來決定是否要繼續訓練,或是轉換訓練形式,嘗試採用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訓練,而效果也許還會比常規訓練的效果要好。如果是決定繼續或中斷訓練,那麼我們家長就要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同時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家長的教育方式與家庭環境也會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如,在教育方面要求過高,超越孩子的實際能力、經常性的或強烈的批評/懲罰、不加約束過度放縱孩子等。或是在家庭環境方面,如,家庭成員在孩子面前的爭執、給孩子一些多餘的禁令/勸告等。
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壓力與焦慮,所以在孩子面前,我們家長要儘量避免發生爭執,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在教育方面,家長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在與家長的相處中得到安全感。而對於孩子的日常訓練與制度,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合理的安排。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對孩子批評/懲罰,多給予孩子鼓勵與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特殊孩子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家長們不必急於一時,多給予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在訓練/學習前先讓孩子放鬆情緒,讓孩子在擁有一個良好的情緒下,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