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圖中這些情形,我們一定把孩子定義為這是不乖的孩子,一點都不聽話。然而,孩子不聽話,都是我們的苛責造成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孩子做錯事對孩子發火,孩子則會因為我們的嚴厲批評,產生厭煩,次數多了他就當聽不見,或轉移換題。
孩子漸漸地會在各種事情上出現拖延,比如吃飯慢吞吞,故意放慢動作穿衣、洗漱,拖長做一件事的時間,還忽視起床鬧鐘、忽視你的談話、跟你對著幹。
孩子的憤怒從心理學角度說:父母若是嚴厲挑剔,這個孩子就必須學習如何應對他們,他會將自然行為調整為最能適應現狀的行為。
孩子會出現順從行為——同意、取悅、道歉、依賴,而這些行為是孩子用來抵禦父母的憤怒和攻擊的,漸漸地他們會學會不帶攻擊地發火。
那麼,不帶攻擊的發火又會出現怎樣的表現呢?
孩子釋放憤怒由弱到強的表現:退縮、厭煩、拖延、鬱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
回想一下,你是否在商場門口看到過孩子要買東西被父母拒絕,就會躺倒在地打滾不肯走?
或者你的孩子是否因為一件事情跟你慪氣,但是他就是不說為了什麼事情,惹得你生氣?
學生時代的孩子在考試問題上是否經常不願父母過問,而且還會把自己關在房間,你說什麼他都不聽?
當孩子還是小時候,不能強有力地抵抗父母,為了更好地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他也逃離不了),只要父母用嚴厲的方式對待他,他會不斷地用不聲不響的憤怒情緒應對嚴厲的父母。這些憤怒情緒積聚到孩子長大成人,形成叛逆行為,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湖北初中生張某因與同學玩撲克,班主任請來家長配合管教。張母在學校走廊扇了兒子兩個耳光,並且還怒斥了兒子。張某在母親走後,從學校樓上翻越而下,跳樓身亡,釀成了悲劇。
為什麼張某會因為被扇耳光就跳樓?一些網友稱“太脆弱了”。殊不知,他的這一決定,應是長期積累的對家長怒斥的反感、厭惡、恐懼,還有無法擺脫的無奈,並且製造各種麻煩來釋放自己的憤怒,最後產生報復心態,以一死來對抗母親長期對他的不滿和嚴厲。
母親痛失兒子,一輩子都會活在自責和不安中吧,但她在做出那些嚴厲行為的時候,並沒有對兒子的一絲關愛。
溫暖的南風法國作家、心理學家拉·封丹曾提出過“南風效應”,本意是溫暖的南風比嚴酷的北風,更容易讓人誠服。
父母對孩子第一次發火,孩子會感覺到恐懼害怕,進而開始退縮,次數多了孩子就能明白父母意圖,非但不想著改正,還會變本加厲與父母對抗。
如果父母任由自己發脾氣,把孩子置於沒有自尊和沒有迴旋的境地,他除了對抗,還能做什麼?
有人說“批評+愛=喚醒”,父母嚴格要求孩子無可厚非,但是在這種嚴格里,帶上一份關愛和培養的心,更多地要用愛來創造你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否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胡適先生寫道: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在回憶母親的時候,胡適先生感謝慈母教會他為人處世、寬恕的真諦。
以“溫暖”的方法解決問題,在孩子看來,你是值得信任的,他會更願意聽取你的建議,並充滿信心地去努力改正,而並不需要你過多地要求,便能輕鬆達到成效。
父母要做的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需要做出改變,停止苛責,停止催促,停止隨意發怒,發自內心地去做到,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以平心靜氣的方式告知孩子要做什麼,以陪伴的方式以身作則告訴孩子什麼是愛,這才是教導。
而且要記得,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孩子的未來,不止有學習成果功成名就,還需要更多的愛的能力,待人接物的和氣,還有寬恕和體諒人的能力。
父母要改變自己的行為,要求不可少,愛也不可少。父母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
-END-
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