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日,一位媽媽在整理孩子的床鋪時,無意間發現孩子偷藏在床單下的紙條,上面寫著“媽媽,我錯了”。

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錯,這是好事。可是,孩子寧願寫小紙條貼在床頭,卻不願意當面跟媽媽說聲對不起。

其實,孩子的心思其實很細膩,做家長的一定要和孩子耐心溝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減少甚至不願與父母溝通?

父母容易忽略這種現象,只把這段時間看作是孩子的叛逆期。如果維持現狀不改變,可能對孩子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

這種傷害就隱藏在日常溝通中。

4大溝通誤區,你中招了嗎?

尹建莉曾說:“孩子寧願承受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就是個訊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當孩子關閉了與家長溝通的門,家長或許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父母不改變,孩子再懂事也改變不了這種現狀。當孩子沉默時,父母該反思自己,在跟孩子的溝通中,是否進入了以下誤區。

1、命令式溝通

“放下玩具,快去睡覺。”

“別動,回房間去。”

為了督促孩子快速進行某事,父母常無視孩子需求,直接命令孩子去完成任務。

動機本是為孩子好,可是細究起來,卻是對孩子的約束,會給孩子帶來壓抑的負面效應。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最討厭父母說什麼話?

有一條答案是:不準哭,再哭一聲信不信我現在就過去打你一巴掌。

哭是一種情緒表達,孩子需要的是安慰和理解,可此時家長似乎只需要孩子機械性地閉上嘴巴。家長不知道,孩子在關閉嘴巴的同時,也關閉了情感表達。

當孩子習慣命令式溝通後,會完全依賴父母的指令,缺少自己感知和掌控事物的能力。

長此以往,如果沒有父母下達命令,這種沒有自控力的孩子很難獨立。

2、全否定溝通

“我有沒有跟你說過,你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這件事都是你的錯,跟我沒有關係。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幫他找出錯誤並糾正,而不是將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有時候,即使在孩子沒做錯事情時也要否定兩句,說:怕孩子飄了。

這種肆意打擊的方式會讓孩子錯過對自我認知的最佳時機,並會將自己往負面的方向定義。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經常否定孩子會打擊他的自信心,造成自卑感。總是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內心不不認可,缺少自我價值感。

3、嘲諷式溝通

“呦,你主動寫作業了,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今天腦袋燒了?竟然不睡懶覺了。”

本來孩子主動改變是一件好事,說明孩子開始進行自我規劃。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積極本是欣慰的,可話到嘴邊就變了味兒。雖是無意識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心理學家將這種行為是一種無心催眠,這些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只是入耳的那一瞬間,而是像種子一樣埋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長期荼毒孩子的心理。

如果將語言暴力形象化,毫無疑問嘲諷式溝通就是對孩子重拳出擊,它將孩子的自尊心打得支離破碎,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多疑、懦弱,長期形成的負面性格很難改正。

4、敷衍式溝通

“爸爸,那朵雲怎麼飄的那麼快啊。”

“好了好了,快吃飯吧。”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分享時,父母總是選擇性忽略,強行給孩子灌輸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這時候孩子只能悻悻收聲,專心應付面前的白米飯。

古希臘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

而父母敷衍的言語,無疑是一盆冷水,將這剛要燃起的火把澆滅,順便將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對父母和新鮮事物的熱情一併衝到下水道里。

巧用3個溝通技巧,親子溝通不再難

現在看來似乎不少父母都無意間踩了惡性溝通的坑,我們再來說說如何與孩子做到有效溝通。

1、父母要少情緒、耐心地說

當媽媽回家看到孩子拿著自己的口紅在白牆上作畫,氣血翻湧。立馬上前奪走孩子手中的口紅並斥責:“誰讓你動我口紅的!你這孩子怎麼這樣……”

情緒是溝通的第一殺手,任何帶有情緒的溝通都是徒勞的。

孩子的舉動的確讓人上頭,家長的氣勢洶洶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而不是自己做錯了。如果這時家長能冷靜後再跟孩子交流,也是教育的好時機。

情緒的背後代表著你對傾聽者的態度,有時候說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2、家長要多傾聽、真心地說

當孩子說:媽媽,我討厭小A!

通常家長會說:得了吧,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我保證過兩天你們會和好如初。

可是如果父母能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麼這麼說?是他做了什麼讓你難過的事情嗎?換作這句話,孩子會接受到自己的感受被重視的訊號。

根據馬斯洛需求定律,每個人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應該摒棄對錯去聆聽孩子表達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忽略孩子的表達。

3、家長要學會技巧、誠心地說

最近看了這樣一則公益廣告,當父母指責孩子:“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用啊。”

這句話還有更好的表達:“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當孩子考試錯了一道題,父母指責道:“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的喔。”

父母也可以選擇說:“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同樣的漢字,只是調換了順序,卻能從指責、否定變成鼓勵、肯定。

當父母能用技巧跟孩子好好溝通時,孩子將不再用叛逆來回應。對於孩子來說,也能更好地接納和認知自己的錯誤。

如果把孩子的心靈比喻成一棵小樹,父母正常的愛無疑是最好的養分,積極的溝通能夠及時向父母反饋小樹的生長狀況。

長期的無效溝通,會阻斷孩子與父母的連線,造成隔閡。作為父母,不該秉持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需要無條件順從的教育理念。

語言,本該讓我們與孩子的距離更加接近,而不是將孩子推的越來越遠。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爸媽關心的蔬果飲食18問,每一條都超實用,快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