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跟表姐聊天,表姐跟我抱怨,說起她家朵朵“輸不起”這個煩惱。

孩子輸不起

表姐:“我自認一直奉承著科學育兒,尊重朵朵,給她空間,跟她的對話,也多是以稱讚為主,可最近,我發現朵朵有點輸不起,跟她玩遊戲,她不允許自己輸,只能贏,要不然就大哭大鬧,非得說她贏了才罷休,你說,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在家,我倒是可以讓著她,出去誰讓她呀?這樣下去可怎麼辦呀?”

朵朵今年3歲,表姐一直在家帶她,也一直奉行科學育兒:讓她在幸福的家庭氛圍裡成長,小傢伙也是小嘴兒甜甜,很是逗人歡喜,至於表姐說的“輸不起”,這樣的定論,可太委屈朵朵啦。

寶貝最棒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們都是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這跟我們現在對孩子的稱讚教育也是有關係的,但是,孩子還小,她不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準確的判斷,對自身實力認識模糊,這就容易出現,越稱讚,越“輸不起”的現象。

記得我家小小3歲多的時候,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就算現在快5歲了,這種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

小小跟姐姐玩遊戲(比賽跑),小孩子輸給大點的孩子,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呀,但小小就是要生氣,她還會為自己的失敗找原因:姐姐耍賴、姐姐不讓著她、她剛剛沒注意……

各種理由,也是千奇百怪,那這樣的表現,是不是輸不起呢?現在,透過我的逐步引導,她輸了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不怕,失敗是成功的媽媽,再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當時的做法:

1、 注重過程的努力和細節

思維模式

根據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理論,人分為兩種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後天的努力其實基本沒有太大的意義。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為自己找藉口,我天生就很笨,能力不強,失敗也意料之中的事。他們往往很關注當前自己的表現,常常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而直接放棄。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認為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獲得改善。所以他們更關注將來的結果,更關當前努力的過程,即使當前的表現不佳也不妨礙他繼續努力。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即讓孩子注重過程的努力和細節,享受過程,而不是一味只看結果。

記得夏天的時候,我們一起看電視節目:男生女生向前衝,當看到那些哥哥姐姐登上領獎臺,小小會非常興奮地說:“哇哇,贏了贏了。”

2、 具體稱讚

具體稱讚

在小小兩歲多之前,我也是習慣稱讚她:乖寶寶、寶貝好聰明、你是最棒的寶貝,這樣的方式,給後面的所謂“輸不起”埋下了種子……

當我發現小小有“輸不起”現象後,開始改變自己的誇獎方式:不籠統誇這個人,而是具體到她做的某一件事……

比如說:小小在進家門後習慣性換鞋,然後把鞋子擺好,以前我會說:“寶寶,真棒,好乖。”但現在,我會稱讚她:“寶貝的習慣真好,把鞋子擺得那麼整齊。”這樣的習慣她也是一直保持著,發展到現在,她看見我們的鞋子沒擺好,也會幫忙擺好。

3、 不要經常把“別人家的娃”掛嘴邊

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長習慣把自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娃作比較,要知道,哪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笨呢?但失敗乃兵家常事,久而久之,孩子不是被打壓得沒有動力,就是被逼得“輸不起”,這都是極端的。

所以,咱們做家長的,得先平衡自己的內心,別人家的娃終歸是別人家的,自家娃也是優點多多,咱不跟別人比,跟自己比,即使是小小的進步,也是成長的禮物。

4、 讓孩子們多多融入集體活動

let's play

多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當遊戲不再以個人為中心,玩遊戲也是有輸有贏,那麼孩子就能冷靜地對待失敗了。當孩子們集體遊戲遇到輸贏爭執時,也應試著讓她們自己解決。

小小上面還有個姐姐,也許是上面有姐姐壓著的原因,小小雖有這樣“輸不起”的行為,但反應卻是不大的,也比較容易釋懷,當跟姐姐比賽輸了,她會安慰自己:“沒關係的,我繼續加油,失敗是成功的媽媽。”

對於家裡只有一個娃的情況,咱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耐心去讓孩子接受,帶著孩子走出家門跟小區、鄰居的小朋友們一起遊戲,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自信的孩子

咱們對孩子的稱讚,是為了讓她更加自信,更直觀地感受父母的愛和重視。但稱讚,可是把雙刃劍,當“稱讚”用力過猛,就容易讓孩子驕傲,內心脆弱無法抵禦失敗的打擊了,而一味地“不贊同”,亦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信,沒有勇氣挑戰新事物,繼而變得膽小怕事。

結語,對於孩子出現“輸不起”這樣的行為時,咱們首先要冷靜,可以跟孩子一起回味過程中的努力,能屈能伸,方能揚帆起航,坦然接受成長路上的酸甜苦辣。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做媽媽真的好累!尤其是寶寶生病的時候覺得全世界的壓在了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