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一輩人常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從古到今就有體罰,體罰如此天經地義。我小時上學時就離不開家長及老師的拳腳,大人們常告訴我們:“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皮皮外!”只有老師徹底放棄的學生,才不能得到老師的拳腳關愛,把老師打學生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
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村裡的小學讀書,當時的班主任姓劉。我至今清清楚楚記得他的樣子,因為我第一次挨板子,就是他打的。
劉老師平時比較嚴厲,每次背書不過就要捱打,讓你伸出手來,他揚起書本打在手心上。後來,不知道是誰獻殷勤,用皮帶特意製作了一個皮板子,把它送給劉老師。
有一次,課文沒有背過,被劉老師叫上講臺。我畏畏縮縮地伸出右手去,劉老師卻說:“另一隻!這隻手還要寫作業呢!”我又戰戰兢兢地換另一隻手,剛伸出一半,只聽“啪”一聲響,還沒等我反應過來,我的手已經失去了知覺。手心先是白,慢慢變紅,劇烈的疼痛也隨之而來,眼淚在我眼眶裡打轉轉。回去後把《趵突泉》背了又背,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文中的句子。
在家裡,挨父母的打更是屢見不鮮了。家長普遍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只有嚴苛管教,孩子長大才有出息。不服管教的孩子,都被稱作“小家失教”,不光是孩子,連孩子家長也會被人瞧不起。
棍棒教育早就被認為是錯誤的。美國心理醫生拉希勒·布里格斯說:“你如果打孩子,就等於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打罵孩子不僅無法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恰恰相反,還會讓孩子變得極端自卑,或形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我們不會因為別人說你不行,而努力證明他說錯了,但我們會因為別人說你行,而努力證明他沒有看錯。棍棒之下,並不會讓人屈服,孩子越捱打就越叛逆。
我在讀到這裡的時候,女兒就在我身邊,她聽到這樣的話時眼角有激動的淚水。她告訴我,當我在訓斥她的時候,她心裡並沒有想著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而是想著怎樣反駁,如何反抗,如何報復讓我更生氣。看吧!這就是一個個孩子的正常反應。
我們在受到別人訓斥的時候,也不會輕易認錯,別人態度越惡劣,我們就越反抗。即使是自己真的錯了,我們也會想出理由來反駁,至少對方的態度就是我們反駁的理由。
我們不害怕氣急敗壞的上級,而是怕平淡冷靜的領導,他們甚至會面帶微笑看著你,讓做錯事情的你無地自容。
童書上有這樣一個故事:風和太陽打賭,看誰能把人身上的衣服弄掉。風使出最大力氣去吹,人們把身上的衣服裹得更緊。太陽用溫暖的陽光照向大地,不一會兒,人們就自己脫下了外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孩子的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好好研究。父母應該擯棄棍棒式教育,努力做孩子心目中溫暖、有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