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給自己養了個仇家
那天,閨蜜Lily氣急敗壞地發訊息跟我說,她那不爭氣的兒子又一次氣走了來給他上課的老師,而且這一次他在課上掰斷了三支鉛筆,直接把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小姑娘給氣哭了。這樣約莫著掐指一算,總共被氣走的老師數目大概用兩隻手也數不過來了。
Lily說,這次她真的是沒轍了,孩子就是排斥學習,不愛做功課,做作業的時候來東摸摸西看看,一會兒起來上廁所喝水,一會兒摳腳丫子挖鼻孔。5個生字他能寫兩個小時,才低年級的娃,天天作業做到晚上10點。一天到晚嘟囔著說學習沒勁,打起遊戲來卻勁頭十足無比專注。
平時Lily說話他也不聽,就是擰著來。Lily軟硬兼施好說歹說,可這座大山卻始終巋然不動,再繼續下去的結果就是Lily把他狠揍一頓,然後在娃哇哇大哭之後跟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哭。這不,再次氣走老師的那天晚上,Lily費盡唇舌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娃一個晚上,結果差點把自己氣得離家出走。
Lily委屈巴巴地說:“我這麼辛苦地工作,給他吃給他穿給他玩,結果給自己找了個仇家!”
2、孩子的問題,誰之過?
唉,這樣的孩子,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遇見的絕對為數不少。後來,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些孩子都有著這樣一些共性:他們的父母一般都很忙,經常無暇照顧到孩子的生活,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很少,滿足不了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孩子平時一般都由專門的阿姨或者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同時,這些父母的管教方式比較簡單粗暴,經常一言不合就斥責甚至動手。
在這些父母中,其中不乏高知、精英類的成功人士。當他們帶著問題來求助的時候,談到的都是孩子的問題。他們想不通優秀如自己,為何會養育出這樣的孩子。
其實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孩子是無辜的,他們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父母畫什麼,他們就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和顏色呈現出來。如果父母的養育是安全的、平靜的、充滿愛的,孩子生命的畫板上就會呈現出歡快的、豐富多彩的明亮畫面;如果父母的養育是焦慮的、暴力的、充滿痛苦的,孩子生命的畫板上就會呈現出痛苦的、灰暗的畫面,佈滿了問題與衝突。
家庭的問題,最終會以孩子這個通道呈現出來,孩子是家庭問題的果,父母是家庭問題的因。孩子在模仿中成長,他們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有一天,你在鏡子裡看到自己臉上有灰塵時,你會是選擇擦臉還是擦鏡子呢?
然而,現實是,父母一般都很擅長否認、掩蓋和迴避自己的問題,但孩子的問題他們不會視而不見。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被當做一個問題推出來。
所以,在兒童心理的諮詢與治療當中,我們一般也是會透過探討孩子的問題,讓父母覺察到家庭系統當中那些不健康的溝通模式和行為,透過父母改善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從而讓孩子的改變自然發生。
3、“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在她的書中提到: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他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
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每一個處於社會的人的首要目的,孩子也不例外。但父母們往往只能看到孩子呈現出來的問題,卻看不到問題背後所傳達的真實資訊——“我是一個孩子,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有太多的父母錯誤地以為用懲罰、羞辱、諷刺、說教等方式可以讓孩子改變,從而做得更好。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方式下成長起來的,我們不自覺地沿襲了父母教導我們的方式。
然而,如果你回顧一下你的成長曆程,你一定會有所覺察。你有透過羞辱變得更加自信了嗎?被責打之後你更有動力和信心把事情做好了嗎?你會經常感謝父母對你不停地說教嗎?
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一定是“No”,因為這些行為讓我們感到受傷害。當每個人都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我們都是愛自己的,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心靈。我們不喜歡被別人傷害,無論是言語上的,還是肢體上的。當我們感覺到受傷害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想要反擊,這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於是,民間有了一句話,叫做“冤冤相報何時了”,報復迴圈,週而復始。而為父母們最多使用到的懲罰手段,將會使這樣的報復迴圈永無休止,你會一直擁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4、鼓勵是解決之道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一句話:“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透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辦法,因為當失望感被消除的時候,不良行為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鼓勵能夠讓孩子變得自信。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優秀》,在文章中我提到了無條件接納孩子的重要性。無條件接納孩子,即是接納ta的優點,同時也包括缺點;接納ta的天賦能力,同時也接納ta的侷限性;接納ta的獨特性,接納ta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可能也和自己期待成為的樣子不一樣。所以,真正能做到鼓勵的前提首先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尊重ta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在做到這一點之後,我們還要嘗試去看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看到ta值得被鼓勵的地方。我曾經聽到有家長這樣評價ta的孩子:“在學校麼成績倒數,上課愛說話開小差,啥啥都不行;在家裡麼什麼都不幹,還不聽話,就愛抱著ipad刷抖音打遊戲。”一句話總結就是-----這孩子一無所是,渾身都是缺點。
然而,這世界上真的存在連一個優點都沒有的人嗎?當我們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很難看見孩子身上的優點。
5、如何鼓勵
1)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懲罰
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火冒三丈,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教訓:“你看看xxx,人家每次都考九十幾分……”;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選擇用鼓勵的方式對孩子說:“雖然這次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但媽媽看到你為了這次考試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們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下次怎樣能做得更好……”相信孩子的反應也會很不一樣。
2)將孩子當作朋友一樣來對待,你會發現做到鼓勵要容易很多
比如,當孩子幫忙做家務時,你可以發自真心地感謝ta:“媽媽非常感謝你的付出和幫助。”“你每天都在學會新的東西,你一定為自己感到驕傲。”“你能決定什麼對你來說是最好的。”
3)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
如:“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我相信你能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間。”“我知道你能在8點前寫完今天的作業。”敢於放手、賦予孩子權力,會讓孩子覺得更有力量,更有成就感。
4)使用啟發式的問題進行鼓勵
比如,你不要告訴孩子做完作業要把書桌收拾整潔,而是問:“在上床睡覺之前,你看看你的書桌,有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讓孩子學會自己把作業和書本放進書包,將桌子收拾乾淨,逐步學會自我管理。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在孩子的人生畫板上塗抹最豐富絢麗的色彩,印刻上最美好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