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個父親曬育兒影片,孩子應該不到2歲,影片大致內容:
爸爸:別動了,好好站站(左手用力拉孩子右胳膊,右手用力攏孩子的右腿)。 天天也不要穿襪子(孩子驚恐的看著爸爸)。
爸爸:來回跑老翻那櫃,翻那櫃幹啥呀?放車裡放車裡直接就翻(東西)去了,也不做(坐)!
爸爸:作啥? 哼嘰哼嘰的天天哭。……什麼情況?繼續站,站住了,站住了(邊說在孩子眼前拍了一下巴掌,很響;孩子一邊驚恐看著爸爸,一邊往旁邊輕輕挪動)。
爸爸:再不聽話,爸爸揍你了(同時用手指著孩子,孩子還是一邊驚恐的看著爸爸,一邊往旁邊輕輕挪)。
爸爸:(爸爸又把孩子拉回來)過來,繼續站(手用力籠孩子的雙臂和雙腿),靠牆站,站住了, 聽不聽話以後?
………
(整個過程爸爸說話聲音大且讓人感覺兇)
這是我前兩天網路上看到的影片,影片上的孩子應該不到兩歲,走路都還不太穩當,爸爸用的卻是如此魔鬼的教育,不讓動,像訓練軍人似的管教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恐嚇孩子,孩子從頭到尾除了驚恐就是懵的。
看了這個影片,我真的很難受,一是為這個爸爸的無知教育行為而深感遺憾,二是心疼甚至可憐這個孩子,正被這無知的爸爸一步步地毀掉!有網友留言說這麼小的孩子不能這樣教育,別把孩子嚇出毛病來,而這位爸爸反擊網友說“什麼也不懂,不是一個層次的,曾仕奇說孩子要從小立規矩!” 可見,這爸爸在網路上曬這個影片,也許還在為自己的教育行為感到驕傲呢!
顯然,這個爸爸的做法,是違背孩子身心成長規律的。
一、腦科學研究,年齡越小的兒童,其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就越佔優勢,比如,對一個3歲的孩子叫他去洗手比較叫他停止洗手要更容易些,嬰兒期(1-3歲)的孩子大腦的興奮功能在不斷增強,同時抑制功能也開始出現,且抑制功能處於相對較弱的地位。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到了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才開始出現,這個時期孩子的動作多,且屬於無意識的動作,也就是無目的(比如在家亂跑,亂翻,亂動等),原因是大腦抑制功能發育不完善,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肌肉運動,孩子的這些無意識動作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如果家長經常提出過高的抑制要求,比如要求孩子長時間靜止坐著或站著不動,不亂翻東西不亂動,或長時間讓孩子投入一種單一的活動中,則會引起大腦高階神經活動的紊亂。
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0-2歲)屬於兒童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透過動作和感覺,探索周圍的世界,與環境互動,並在互動過程中實現智力發展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是充滿好奇的,所以他會來回跑,到處亂翻,包括翻衣櫃。如果給這個階段的孩子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智力發展必然受到影響。
爸爸不埋怨孩子“作啥,哼嘰哼嘰天天哭”,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心了就笑,不開心了就哭。這個年齡的孩子大部分時間應屬於開心快樂的,如果孩子天天“哼嘰哼嘰”,說明孩子是不快樂的。如果孩子越教育問題越多,只能說明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有問題。就像影片中的這個孩子天天被否定,被指責,無法適應家長的這種過度要求,內心安全感嚴重缺失,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根據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艾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1-3歲是建立自主性的主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兒童需要形成新的心理與動作技能,希望有自主活動和做事的權利,若父母能允許孩子自主做一些選擇,不強迫、不控制;不指責、不羞辱、不打罵孩子,孩子就會形成自主性,反之,會產生羞怯和懷疑,對世界缺乏信任感,甚至充滿恐懼。
四、從心理的依戀理論來看,若這個時期父母不能完全接納和愛孩子,卻過多的要求和指責孩子,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型依戀關係,內心就會不自信,內在效能感差,成為難以修復的早年創傷,導致人格缺陷,甚至是缺陷型人格。
所以,這位爸爸的教育是會毀掉孩子的,如果繼續這樣,孩子真的不是被整傻就是被整瘋的。
那這個階段是不是就什麼都不管孩子呢?當然不是。
第一,讓孩子知道有危險的東西是不能亂動的。開水壺,電插頭等,當然這些東西最好要把它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
第二,慢慢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比如不能什麼東西都往往嘴裡塞,訓練孩子拉大便懂得去固定的地方蹲盆;開始學會自己拿湯匙吃飯等等。而且多用示範、表揚、肯定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淘氣的年齡,做淘氣的事,這再正常不過了。如果這麼小的孩子天天很安靜坐著不動,中規中距的,家長倒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大腦發育有障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