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微課學員媽媽跟我訴苦說,每天早晨叫孩子上幼兒園就跟打仗一樣。
先是千呼萬喚叫起床,孩子就是不願起;
穿衣服、刷牙、洗臉,每一件事都要邊玩邊做、慢條斯理;
好不容易出了門,大人急得雙眼冒火,孩子還在路上東張西望、走走停停。
爸爸媽媽拼命呼喊催促:快!快!快!
孩子在那邊愛動不動,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這位媽媽不禁抱怨:「因為孩子磨蹭,上個月我上班遲到4次了,還耽誤了跟一個重要客戶的會!這樣下去以後怎麼工作呀?」
網上一項關於「孩子磨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家長都飽受著孩子拖延的困擾:
「半小時能做完的作業硬是拖拉到一兩小時,一輔導作業就上頭!」
「一干正事就要上廁所、喝水、吃東西,分分鐘忍不住開啟咆哮模式。」
「幹啥事都要三催四催,孩子不開心,大人也跟著受累上火。也許孩子長大後就能改了吧。」
令人遺憾的是,拖延、磨蹭這種壞習慣並不會隨著人的成長而消失自愈,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在《拖延心理學2》一書中,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對全球2.4萬人調查訪問後發現,70%的大學生存在拖延問題,其中50%的學生說拖延已經成為習慣。
在一般人群中,慢性拖延問題影響到了25%的成年人,超過95%的拖延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夠滿意、為拖延感到痛苦。
如果對孩子的磨蹭、拖延放任不管,不僅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效率,也會對孩子未來的生活持續造成負面的影響。
想要解決孩子的拖延症,先來看看孩子是怎麼想的吧!
孩子為什麼總愛磨蹭
一、家長愛幫孩子「兜底」「假期催了多少遍,就是拖延不做作業,明天就開學了,總不能讓孩子被老師批評吧!」懷著這樣的心態,樂樂爸爸熬夜幫孩子補上了假期作業。
「孩子吃飯太磨蹭,吃冷飯對身體不好,還是我來喂吧!」玲玲媽媽經常妥協餵飯,這讓玲玲吃得越來越慢,她說:「反正媽媽會餵我,吃快吃慢都一樣。」
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是不用為磨蹭「買單」的。
既然磨不磨蹭結果都一樣,孩子自然也沒有「快點做事」的動力了。
二、孩子沒有時間概念家長也許沒發現,孩子對時間的認識都是不準確的。
「媽媽,10比1大,10分鐘當然比1小時長了!」
「讓我再玩5分鐘嘛!反正我們還有很多很多個5分鐘呀!」
多數6歲以前的孩子,眼裡只有「現在」,他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和珍貴,也理解不了大人做事時的緊迫感和催促的意義。
三、孩子在消極抵抗對5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有時候磨蹭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一種抗拒。
「我一點兒也不想寫作業,因為爸爸每次都會發火訓我。」
「為什麼老催我去睡覺呢?積木多有趣啊,我想再玩會。」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喜歡、畏懼而拖延,家長的催促責罵反而會加劇孩子的牴觸心理。
對症下藥、幫孩子找到做事的動力,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做好這幾件事,讓孩子不再拖延
一、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1)用好參照物
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幫孩子丈量時間的長短。
3分鐘=坐一次搖搖車5分鐘=看一集《小豬佩奇》1小時=上一節早教課+吃一份水果還可以用水龍頭的比喻教孩子明白時間的不可逆性和珍貴之處。
「寶寶,時間就像一個關不住的水龍頭,一直流啊流。剛才過去了3分鐘,這3分鐘就像流走的水一樣,再也回不來了。每個人的時間都有用光的一天,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
2)設定deadline
「寶寶,這是個5分鐘的沙漏,沙子漏光前必須刷完牙哦!」
「寶寶,媽媽定了10分鐘後的鬧鐘,鬧鐘響起來的時候就該回家了。」
將截止時間用直觀的形象和感受呈現出來,更容易讓孩子產生緊迫感、做事快一點。
二、幫孩子提升做事效率1)指令清晰,排好做事順序
《不可思議的媽媽》節目中,葉一茜為了讓小亮仔收拾好凌亂的桌子,一口氣下了「自己收拾」、「扔掉沒用的垃圾」 、「扔掉不要的東西」三個模糊的指令。
這讓小亮仔徹底懵了,在桌子邊磨蹭了半天也沒收拾好。
孩子的邏輯思維發育還不完善,很多時候需要家長幫孩子理清做事的要點,按重要性做好清晰的排序。
如果媽媽葉一茜把指令改成:「先把桌上的紙巾和果皮扔到垃圾桶」、「再拿抹布把桌子擦乾淨」,相信小亮仔一定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2)拆解任務,從喜歡的部分入手
朋友家的孩子做作業總是拖拉,一問原因,發現孩子是發愁數學作業,磨蹭不想做。
於是朋友輔導作業時,讓孩子從最喜歡的讀英語作業做起,再過渡到較容易的練字、背古詩,一步步積累起成就感,最後再攻克手工、數學等不喜歡的「硬骨頭」。
這樣做了幾次作業後,孩子寫作業花費的時間縮短了十多分鐘。
他開心地說:「媽媽,我發現寫作業好像也不是那麼痛苦的事情了!」
激發孩子做事動力
一、讓孩子嚐到「守時」的甜頭「寶寶,今天你穿衣穿鞋很快,我們提前到達了遊樂場,你可以多玩半個小時啦!」
「寶寶,如果你在10分鐘內刷完牙,我們就能講1本故事書;如果你能在5分鐘內刷完,我們就能用省下來的時間講2本故事書啦!」
將守時這種行為與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聯結起來,孩子享受到快快做事的好處後,潛移默化就會養成不拖延的好習慣。
二、讓孩子承擔拖延的後果美國一位高中校長曾將一條校規釋出在學校的Facebook上,得到了數萬名家長的點贊。
這條校規的意思是:「不許家長幫孩子拿忘帶的作業、午餐、運動服等物品。孩子會在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想戰勝拖延,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孩子承擔起後果和責任,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位媽媽送孩子上幼兒園,孩子邊走邊玩。
媽媽催了兩三次,孩子仍然走得慢吞吞,媽媽就不再催促了。
等孩子慢悠悠走到幼兒園時,大門都關了,小朋友們已經在吃早飯了。
孩子急得快哭了,央求媽媽說:「媽媽,快打電話讓老師給我開門吧!我以後上學再也不磨蹭了!」
讓孩子親身感受到自己行為引發的後果,相信下次他一定會想辦法讓自己再快一些,不再重複這次的「慘痛」經歷。
三、增加做事的競技性和趣味性我認識一位很優秀的爸爸,他似乎從來沒有孩子拖延的煩惱。
每天早上鬧鐘一響,爸爸和孩子就熱鬧起來了。
「寶寶,我們來比賽,看誰穿衣服比較快!看誰先刷完牙洗完臉!」
聽了這話,前一秒還賴床的孩子立刻坐起來開始套衣服,邊套邊往洗漱間跑,嘴裡還喊著:「一定是我快!」
在路上走的時候,一看孩子有磨蹭的架勢,爸爸又出招了:
「寶寶,抓緊我的衣服。我們現在是小雞,後面的老鷹要追上我們了,快跑!」
孩子立刻進入遊戲角色,拉著爸爸飛快地跑了起來。
你瞧,改變孩子的磨蹭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要做的事情都變成一次次小比賽和小遊戲,跟孩子一起快樂地做下去!
最後,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我們反覆的引導訓練和長期的堅持。
遇到問題不急不吼、保持耐心,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