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惠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在家隔離生活了二十多天後,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在家長的提議下制定未來一週的計劃。
媽媽:兒子,你覺得可以做點什麼?
兒子:我想數數一碗大米有多少顆?
爸爸:只是明天數,還是未來的一星期每天都數?
兒子:每天都數。
如果你是上面對話中的家長,接下來,你會對孩子說什麼?
現實:各類神拒絕
“得趕緊把這個想法給滅掉!”是不是有一些家長聽到孩子這個想法後,心裡會這樣想。
於是媽媽聲音高昂地說:“數大米!你以為是三歲小孩呢?你長點心,行嗎?”
爸爸深沉地說:“你覺得有意義嗎?”“你清醒點好不好?讀點書好不好?”
還有的媽媽會“貼心”地這樣說:“哇,數一粒大米容易,能有決心數一碗大米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還打算每天數!這可是要有細心、耐力和堅持的哦。如果你真想做,那我建議你每天寫下數米的感受,那將會很特別。”
結果孩子說:“數完還要寫感受?那我不數了!”
類似的回答會有很多版本,但都具有一定殺傷力。類似的交流,就可能是家長與青春期孩子溝通不暢,孩子開始拒絕與父母對話的一個起點。
追源:扼殺“數大米”源於什麼?
也許你會說:“太誇張了吧!不讓“數大米”就沒辦法交流了?”
大家還真不要看這些小問題的累計作用。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總是無限苦惱地說:“我的孩子怎麼突然就變得不可理喻了?簡直沒法溝通!”
其實並不是孩子突然變了,而是孩子有很多細微地變化點,我們都沒有感受到。直到孩子的委屈與不滿積累到爆發階段,家長才疾呼:“我的孩子怎麼變了?”
直到出問題了,才開始重視。其實這是當前很多家長的共性。
其實數大米真的是一個特別小特別小的要求。孩子的很多要求,我們仔細想想,其實都特別小,很容易滿足。但現實中,往往做不到。
一位初一孩子媽媽說:如果在晚上10點以後,孩子作業還沒有完成還能靜靜地看孩子數大米,需要老強大的容忍力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從孩子踏入中學大門開始,強勢的競爭,周圍環境,補課班的狂轟亂炸,就算對這些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還是會讓你不禁跳入焦慮怪圈。
另一位家長很實在的說:他首先應該弄明白,數大米對學習有什麼目的和作用?
來自社會的焦慮和壓力,讓我們變得非常實際。就連孩子小小一個、類似“數大米”這樣的想法,都要用“目的和作用”來框選。而我們所謂的目的和作用,又太缺乏遠見,往往只能聚焦於“對考試成績是否直接有利”,這一點上。我們不會考慮數大米或許可以愉悅身心、可以修身養性、可以鍛鍊自控力……甚至,我們都不會想到孩子獲得他期盼或者意想不到的尊重,在我們的讚許下數完大米之後,學習效率會提升一大截呢?
我們難道一點都不想嘗試一下:讓孩子“浪費”這三十分,去數數大米,孩子會有什麼反應?相信,只要我們去細心觀察一下,一定會有所收穫,一定會幫助你更懂孩子,更利於與孩子交流。我想當您想明白了:與其我們試圖用我們的執念去說服孩子,口乾舌燥、聲嘶力竭,用去了不止三十分鐘時間,卻搞得雙方都氣憤難平。我們家長們都會主動選擇這樣做:在聽到孩子類似“數大米”計劃時,就心平氣和地接受,然後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做。
明白了這些,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衝突無疑會減少很多!
補課:青春期基礎知識
不少家長在面對與青春期孩子的衝突時,抱著一定要改變孩子的想法,找專家、心理諮詢師、上網、買書,各種途徑尋求解決辦法。我覺得大家更應該試一試更加簡潔有效的方法,學一學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變化的基本常識——做好“懂青春期孩子”的最基本積累。
孩子年幼時,我們自然必需保護他們免於肉體上的傷害,使他們不會感到身體上的不安全。他們是那麼弱小,於是,我們很多家長都學會了“牽著蝸牛散步”的心態。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我們還在沿用之前的方法。還希望塑造他們的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我們希望訓練他們,使其合乎我們的憧憬和意圖。
我們必須要學習一些青春期知識,特別是心理知識。無論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還是埃裡克森的發展心理學,都可以。我們才能更科學地理解孩子。而不是隻想著把我們認為最好的給孩子,才會去觀察、感受孩子需要什麼。才能真正做到:孩⼦做任何⾏為,都少給價值判斷,⽽是認可,接納,更多去思考,或者探究,為什麼會需要這個⾏為,這個判斷;⼀定想著,如何才能更好的成就孩⼦這個想法。⽽不是輕易去制⽌。
媽媽:兒子,你覺得可以做點什麼?
兒子:我想數數一碗大米有多少顆?
爸爸:只是明天數,還是未來的一星期每天都數?
兒子:每天都數。
其實這段對話來自我家。12週歲的兒子說出他的想法後,我伸出了大拇指:“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想法,它的價值在於非常獨特。”於是兒子把“數大米”的計劃提前到當天來做。我饒有興趣地在旁邊看。他每數一百顆大米歸成一小堆。我問:“為啥要這樣分?”他答:“便於清點核查。”於是,他一直數到了1993顆。一看錶說:“馬上要六點了,我要做晚飯了。”就走進廚房開始做飯。(抗疫以來,兒子就分擔了我們家做晚飯的任務。)
於是我做到兒子剛才的數大米的位置上,也來感受一下。當我數到232顆的時候,我就走神了;數到500多顆,就禁不住感嘆:“這真是個修心的好辦法。‘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這,先正其心……’”說到這,記不起後面是什麼了。以往碰到這種情況,兒子就會接下去背出來。《大學》他背得很熟。可這次,兒子從廚房裡走出來,拍拍我的肩膀說:“你數大米數得還不夠,數得足夠多了,你就不用背了,自己就悟出來。”我很驚奇,他用到了“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尊重、需要認同。這是處理好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的最核心的基礎。也只有我們真正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我們才能真正尊重他們,而不是假裝認同。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通道便是現接納、不制止。
借力:巧妙回答各不同
我曾經把我家的這段對話場景,給了二十多位家庭教育指導。請他們繼續對話。下面讓我們看看,面對孩子要求“數大米”,他們的回答。
啟發型
媽媽:你準備怎麼數呀?
孩子:一顆一顆數唄。
媽媽:有沒有別的方式呢?
思辨型:
爸爸:你為什麼想要數大米呀?
孩子:“想知道一個碗裡能裝多少粒大米。”
爸爸:如果知道了一碗能裝多少大米,然後想幹什麼呢?
鼓勵型:
媽媽:“嗯,聽起來不錯,媽媽也想加入,媽媽很好奇你是怎麼想到這麼有意思的事的?”
探索型:
媽媽:好啊!(然後去觀察他數大米,去發現他的想法和目的。根據數大米的狀況去挖掘一些趣味性的內容,比如畫,數學,生物等等)
沉默型:
我會靜靜地看著他自己準備碗和米,看著他數,如果他發出邀請,我也會加入一起數數,這個過程肯定是充滿歡樂的,至於動機或感受什麼的,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不自覺的分享的。
大家是不是可以這些回答中得到一些啟發?進而學習會在通過日常對話引發孩子進行更深入探索,鼓勵孩子的能動性,引導孩子學會思辨。
當然,任何⽅法聽起來可能很容易,但做起來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容易。⽽且每個⼈適合的⽅式不⼀樣。所以,我們每一位家長都需要去觀察、感受自己的孩子,因為他不是專家的、也不是學者的,更不是心理諮詢師的,他是你最獨特的孩子。我們要學習一點點從焦慮到放開,做好適時提醒者,做好在他身邊適時鼓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