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越難達到就越會帶給我們喜悅。
學會了歐氏幾何,我就不再喜歡算術; 學會了解析幾何,我就不再喜歡歐氏幾何,其餘以此類推。 一開始讓孩子高興的是行走,接著是奔跑,然後是跳躍和攀爬。 已經駕輕就熟的事不再給予我們權力感; 唯有剛學會的技能,或者拿不準的技能,才會讓我們感到成功的狂喜。 這就是為何不管學習什麼型別的技能,權力意志總能不斷適應。
建設和破壞都可以滿足權力意志,但建設通常更難。大體而言,當某一系統是我們的興趣所在,增強該系統的潛能就是建設,而削弱該系統的潛能就是破壞。 或者更具心理學意味的說法是,建設即產出預想的結構; 破壞是釋放自然力去改變現存的結構,同時對得到的新結構毫無興趣。 不管怎麼看待這些定義,我們實際上都知道某種活動該被視為建設還是破壞,除了在少數情形下,有人宣稱破壞是為了重建,而我們又摸不清他的虛實。
由於破壞更為容易,兒童的遊戲往往是從破壞開始,之後才過渡到建設階段。 孩子在沙灘上喜歡讓大人用水桶造出布丁一樣的沙堆,然後將它們剷平。 不過一旦他自己能夠造出這樣的沙堆,就會樂此不疲,並且不許別人毀掉它們。 當孩子第一次擁有積木時,他喜歡推倒哥哥姐姐搭成的積木塔。 然而當他自己學會了搭積木,就會對自己的表現無比驕傲,從而不能容忍看到他的建築成就被夷為一堆廢墟。 使孩子喜愛遊戲的那種衝動,在前後兩個階段並無區別,但這種衝動所產生的活動卻因為新的技能而改變。
許多美德就是以對建設的快樂體驗為開端。 當孩子懇求你保留他建造的東西,你就容易讓他懂得他也不應毀壞別人建造的東西。 透過這樣的方式,你就能使他尊重勞動成果,這是私有財產唯一對社會無害的來源。 你也要鼓勵孩子保持耐心、堅持不懈和注意觀察; 沒有這些品質,他難以將積木塔搭到他一心向往的高度。 跟孩子一起玩時,你只要做到足以激起他們的進取心,並且清楚示範事情的做法即可; 剩下的建設應該留給他們自己去努力完成。
要杜絕不自知的殘忍,最易奏效的辦法是培養建設和護生的興趣。
凡是僱用過無知女傭的作家都知道,她們喜歡用作家的手稿生火,而且這種做法難以阻止(公眾也許希望是無法阻止)。 作家的同行——即便他是充滿嫉妒的仇敵,也不會考慮做這等事,因為經驗使他知曉手稿的價值。 類似地,自家有花園的孩子不會踩踏別人的花圃,自己養寵物的孩子可以教他尊重動物的生命。 所有為自己孩子操勞過的人大概都懂得尊重人的生命。 正是為孩子付出的辛勞引起了強烈的父母之愛; 那些逃避這種辛勞的人,其做父母的本能多少有些退化,留存的只是一種責任感罷了。 自身的建設性衝動得到充分發展的父母,則更有可能為自己孩子操勞; 有鑑於此,教育的這一方面也非常值得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