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抱怨,不知道孩子提前進入青春期,還是自己提前進入更年期,總覺得跟孩子溝通越來越難。讓孩子做點事都是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比如,叫他自己把房間收拾一下,叫了老半天,他才慢悠悠地起來隨便糊弄一下;叫他去寫作業了,過了十幾分鍾去看,還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玩手機;更多的時候,他都在嫌我嘮叨,乾脆關上門,自己躲進房間,孩子越來越大,總不能像以前一樣不聽話就揍一頓吧?以前回家抱著我叨個沒完的孩子哪裡去了?
其實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總是不聽話,多半是因為這些問題:
1.孩子的自主意識在逐漸增強,父母卻還只把他們當個小小孩。
孩子2歲之後,逐漸開始萌發自主意識,進入了自主意識敏感期。
具體表現為:
孩子對大人的指引開始不全盤皆輸,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體驗,對大人說的話經常用“不”字來否定。如果事情稍不如意,孩子就大哭大寶,極力反抗。
這個階段開始大人覺得孩子越來越不好溝通,通常也開始會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導致孩子越來越逆反。
2.大人不明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足球,父母偏偏覺得孩子太活潑好動,給他報個圍棋班希望他能靜靜心。於是,一週辛苦上課之後,孩子週末還得上不少父母覺得有用,偏偏自己毫無興趣的課程,開始敷衍了事。
當父母覺得自己的省吃儉用給孩子報各種班,換來的是孩子敷衍的態度時,頓生埋怨。
通常這樣導致的結果:
父母用命令強迫孩子服從,孩子內心不願意遵從,最開始的時候迫於父母的權威,通常會遵從。但是孩子知道自己的內心想法不被父母所理解之後,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溝通,關上了親子溝通的大門。
所以,究其原因,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主要的根源還是在於父母。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不能用合適的方法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在父母的重壓之下只會變得越來越緊張。
命令式溝通弊端美國加州大學教育學博士在《雙向養育》中提出了溝通中應該避免的兩種方法:命令式溝通和提問式溝通。
命令式溝通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之後會開始採用的溝通方式。原因在於父母發現,跟孩子好好講話他不聽,比如,最開始的時候,孩子玩玩具,丟的滿地都是,卻不收拾起來。父母通常一邊抱怨一邊說:寶寶,能不能別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啊?等一次兩次孩子還是照舊之後,看到孩子再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父母通常就脫口而出:別亂丟玩具了!
同樣的話還有:
別動!
不許摸!
閉嘴!
快下來!
趕緊吃!
命令是迫使孩子服從的專制方法。
但大多數的時候,父母這樣講話,剛開始孩子通常會感覺有點懵。
面對這種不留餘地的命令,通常會導致兩種結果:
1) 一種是孩子感到無力對抗,表示順從,但喪失主動精神。
並且每次遇到同樣的事也需要父母再強迫命令他才遵從,大多數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順從。
2) 另一種是孩子開始反抗。
特別是等孩子逐漸成長,進入青春期,父母會覺得孩子特別的叛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反抗能力,父母如果還是採用這種溝通方法,通常結果都是爆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
提問式溝通弊端通常放任型父母比較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溝通,並且自我感覺是在尊重孩子,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發生了一件不是很愉快的事情之後,父母通常會問: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在做這個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呢?
我自己也曾用這樣的方式來溝通,但通常得到的答案是:我不知道。
提出問題同時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程序,並且讓一個需要傾聽的人迅速關閉思維。
或者在想要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卻把主動權交給了孩子:
你不覺得你應該去寫作業了嗎?
你的房間亂糟糟的,是不是應該收拾一下呢?
你去把你自己的衣服洗掉,好嗎?
孩子的內心:既然你在徵求我的意見,那我當然傾向選擇讓我自己更喜歡的方式了。於是孩子通常的迴應就是:
我等下再去做。
我明天就收拾。
我等下再洗。
父母聽到孩子的回答之後也會開始抓狂,近而轉向命令式溝通:現在就去做!立刻!馬上!
比起命令式溝通和提問式溝通,《雙向養育》中提出的陳述句式溝通和自述式溝通效果更明顯。
陳述句式溝通方法相比命令式溝通,陳述式溝通是用非命令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同時可以避擴音問式溝通時讓孩子偏離方向的弊端。
在這個溝通中,父母的基礎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
它的作用是影響,而不是控制或者強迫,因為在陳述式溝通中,父母會平心靜氣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原委,讓孩子專注於事情本身,而不是父母即將爆發的情緒上面。通常也會讓孩子跟父母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以及更和諧的關係。
比如:
趕緊去睡覺VS現在已經9點了,該去睡覺了。
你不覺得你該去寫作業了嗎VS你做完作業後我想看一下,這樣我可以幫你檢查。
把電視關掉VS你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個小時了,我有點擔心,我想我需要跟你談一下空閒時間還有什麼活動可以做。
同樣適用的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語句形式還有:
以“我”字開頭。比如:
我相信...
我注意到...
我需要知道...
相比用命令式的“你”來開頭,用“我”字來開頭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自述式溝通方法自述式溝通不帶任何負面的或者攻擊性的語言,用“我”開頭的城資料,表達感受,並且描述背景情況並且解釋原因。
這種溝通的重點是表達感受,提出期望,但並不是責備他人。用這種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
我對什麼情況感到怎麼樣,因為什麼。
比如:
我很不高興,因為我看到我整理好的書桌又變得亂糟糟。
我很擔心,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出門了,而你衣服還沒有換好。
如果經常用責備的語氣說“你”怎麼樣導致我怎麼樣,通常會讓人產生抗拒心理。
比如:
你把房間弄的亂糟糟的。
你自己拖拖拉拉,耽誤了我們出門的時間。
而用“我”來說,孩子們通常會表現的更加合作。
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內心,傾聽並理解孩子如果我們沒有理解孩子,或者孩子沒有得到尊重,那溝通的效果通常會大打折扣。
用陳述式溝通跟自述式溝通的前提是,父母有認真傾聽,確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並且發現對方產生某種情況的原因。
《雙向養育》中同樣還給出了認真傾聽的公式:
你對什麼(背景情況)感到什麼(感受),因為什麼(原因)。
比起草草地說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用這種複述孩子情況的方法,能讓孩子更願意溝通。
比如:
妹妹搶了你的玩具,你一點不開心。
你一定很難過,因為姐姐原本答應今天陪你一起玩。
你有點不開心,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回家了,而你還想再玩一下。
通常孩子會表示認同,並且感受到他有被父母所理解,比如孩子在發怒吼叫的時候,這種方法會讓孩子的怒火降低不少。但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有被父母所理解之後,才能讓孩子進一步表達自己,並且增加孩子合作的意願。
父母的傾聽,同時還可以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緒,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明白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
採用自述式溝通和陳述式溝通,即使表達的意思跟命令式溝通和提問式溝通一樣,但是給孩子的感受,已經對孩子思考以及行動上的影響完全不一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權威隨著孩子的年齡與知識面的增長也逐漸地不再是權威,希望和孩子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有效的溝通很重要,同時也可以教會孩子更好地與他人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