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身邊許多有孩子的朋友,經常抱怨孩子在家裡非常調皮不聽話。像陽陽媽媽就經常無奈地說,自己每天在家裡教訓孩子都快磨破了嘴皮,卻不知道陽陽聽進心裡的能有幾句。並且,陽陽媽媽告訴我們,“比起每天在家裡看管他的媽媽,陽陽更聽工作很忙、經常只能早晚見一次的爸爸的話。”

比如有次陽陽父母帶著孩子在商場購物,當時天色已晚,大人急著趕回家處理家務活。陽陽卻特別想在商場裡的兒童樂園玩一會兒,陽陽媽媽首先很嚴肅地表示不同意,心願得不到滿足的陽陽又哭又鬧。直到身旁的爸爸蹲下身來,耐心安撫了孩子一會兒,和陽陽仔細解釋了今天時間緊張,陽陽才乖乖跟著爸爸媽媽離開。陽陽媽媽對此倍感困惑。

相信許多家長也有過上文中陽陽媽的體驗,自己的話對孩子彷彿失效了一般,說一百遍都沒效果。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究竟出現了什麼錯誤?

其實,問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已成為“超限家長”;並且,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沒能好好利用“第三者效應”來解決我們同孩子之間的矛盾。

怎樣的家長是“超限家長”?

在生活中,“超限效應”通常是說人受一些強刺激過多,受刺激的時間太長,以此引起了人心中的厭煩和逆反。不僅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超限效應”,我們家長在育兒時也會面臨“超限效應”。比如“超限父母”,也就是家長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刺激時間長次數多,類似於經常嘮叨孩子,教訓孩子時言辭尤其激烈等做法,長久下來導致了孩子內心厭煩甚至逆反。那麼,“超限父母”在生活中具體有怎樣的表現呢?

1.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法。

俗話說教育因人而異,我們作為家長教育孩子時應該把握好孩子的性格、行為特點,採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有耐心地逐步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有些家長面臨孩子的小毛病、小錯誤時,或許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情緒,教訓孩子時情緒暴躁,言辭激烈,這些做法影響教育效果不說,還會深深傷害孩子的心靈。

2.難以把握好教育的“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一些小錯誤,家長雖然急於糾正,也要意識到“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在逐步改正,我們就不要再揪住一件錯事反覆地嘮叨,否則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3.總從自己的意願出發。

儘管孩子年紀很小,他們也是擁有自己想法的獨立個體。如果在教育孩子時,僅僅考慮自己個人的想法,卻不正視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哪怕我們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也無法起到實質性的改變。

“超限家長”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壞影響?

1.孩子的教育反饋逐漸減弱。

毋庸置疑,我們不管是對孩子言語訓誡,或者通過自身行為對孩子進行引導,都期待著孩子對於教育的正面反饋。

如果我們把這些教育方式看作對孩子的一種刺激,孩子們通常能夠對這些刺激做出反應。但假如家長對孩子施加刺激的次數過於經常,或者是施加孩子難以接收的強刺激,孩子的正面反饋就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如果家長總是就一個問題對孩子反覆嘮叨,或者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激烈的打罵,都會造成孩子的麻木,也就是“不再聽話”。

2.不再耐心傾聽。

小孩子的思維往往具有跳躍性,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孩子難以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對於家長的教訓也是一樣。

用我們成年人聽上司講話來類比,相信許多人一開始還會耐心傾聽,但如果對方陷入長篇大論,就會覺得無聊,想早點離開。對於思維本就跳躍的小孩子,如果家長總是在耳邊嘮叨教訓,他們自然也會失去傾聽的耐心。

3.減少與家長的交流慾望。

“超限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往往會有不尊重孩子,不關注孩子內心想法,對待孩子情緒激烈,手段嚴苛等問題。

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從而導致他們出現厭煩、逆反等心理現象。要麼對家長的話“左耳進右耳出”,要麼乾脆和家長對著幹。出現這樣心理現象的孩子,自然會大幅度降低和家長的交流欲,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不想成為“超限家長”,該如何做?

既然“超限效應”提出,過於頻繁和強度太高的刺激都不利於教育,我們不如使用“不說第二次”的教育法與孩子溝通。

第一步:讓孩子專心致志聽家長講話。

在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我們想要教育時,要先讓孩子放下手頭正在做的事,不可以三心二意。一邊孩子正玩耍著,一邊家長在耳邊嘮叨,這樣是沒法起到好的效果的。想讓孩子真正“聽進去”,不如先制止孩子的行為,與孩子雙目相對。等孩子情緒平穩,意識到要專心聽講時,再開始講話。

第二步:教育孩子時情緒要平穩嚴肅,並且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要保持好自己的情緒,不能讓過於激烈的言辭起到教育的反效果,也不能太輕飄飄。並且要耐心解釋給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那樣做的原因,讓他們理解。

第三步:讓孩子重複一遍家長的要求。

由於小孩子思維跳躍,要求孩子重複一遍家長的要求,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在重複的過程中,孩子也會產生自己應該“那樣做”的想法。

並且,我們還可以通過“第三者效應”來解決溝通矛盾。

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往往受到譬如孩子天生的逆反心理、使用錯誤溝通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溝通經常陷入死迴圈。想要與孩子良好的溝通,不如增加“第三人”來緩解矛盾。像上文中陽陽媽媽和孩子陷入交流矛盾的時候,正是樂樂爸爸的出現解決了問題。

“第三者效應”對溝通有什麼好處?

1.可以調節氣氛,幫助解決問題。

在家庭內部的小環境中,如果家長和孩子產生矛盾,往往會固執己見僵持不下。孩子有時出於逆反心理會和教訓他的家長對著幹,家長也可能控制不住暴躁的情緒。此時假如“第三者”能夠出面調停,可以很好的調節氣氛,緩解雙方的情緒,在耐心的勸導下協助問題解決。

2.避免傷害親子感情。

有些家長脾氣急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出現激烈的言行,從而傷害孩子心理,導致矛盾升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面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會降低與家長的交流慾望並且逐漸叛逆。這時,“第三者”可以在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中扮演“橋樑”的角色,情緒平穩地轉述大家的想法,從而避免影響親子感情。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由第三人幫助解決問題?

1.想說服孩子改正錯誤時。

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們往往會對經常教訓他的家長不耐煩,無論家長怎麼講道理,孩子都聽不進去。這是由於家長常常說教孩子,孩子難免會覺得麻木,產生“我的爸爸/媽媽,總是教訓我”的想法。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請第三人幫助。通過不常批評他的第三人的勸解,孩子有時才能真正意識到“我的這種行為原來真的不對”,從而發自內心進行改正。

2.讚賞孩子優點時。

由於家長和孩子存在一種天然的親密關係,對於家長的誇獎,孩子有時會產生“因為是我的爸爸媽媽所以才誇獎我,並不是我本身非常優秀”的想法。然而,通過“第三人”的誇獎,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真正存在著優點,並且激發孩子的進取心,激勵孩子不斷前進。

溝通是一門藝術,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也是如此。對於教育來說,交流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橋樑,更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溝通的方式,才能保持與孩子之間良好的交流,使得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發展。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疫情緩解,有的娃著急外出玩耍,別急!看完這篇再做決定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