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丨果其然

家長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

但別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孩子,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也曾無數遍的這樣抱怨過我們。我們不再那麼難帶,是因為歲月的打磨,讓我們學會了自我總結,於是我們遇見困難,不再需要家長的事必躬親;我們不再那麼難教,是因為現實的歷練,迫使我們學會了自我反思,於是我們碰見問題,不再需要老師的親自指導。

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的合力,就是自我教育。是自我教育讓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是自我教育成就了現在的我們。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考量,“自我教育”正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其道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實現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識”為前提的教育。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選擇、自我反省、自我調控、自我總結的內容。有了“自我意識”,就能超脫現實的“自我”,在意識的世界形成一個新的“自我”。兩個“自我”相互比較、相互反思,促進自我教育的不斷進行,最終促使自我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可見孔子進德修業的過程,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符合自己既定標準的過程,其實就是他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

托爾斯泰經過中學老師的提點 ,每天將自己的錯誤進行總結,並不斷設立階段性的人生目標,終於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富家子弟,成長為一代文豪。托爾斯泰的成功之路,也正是不斷實踐自我教育之路。

孔子與托爾斯泰也許高山仰止,但自我教育的作用依然具有普遍性。觀察我們周圍那些成就斐然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善於學習,且不斷進行學習,實質就是它們不斷進行著自我教育。於是自我教育自然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的那樣:“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物件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係的根本轉變,是今後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

啟迪多元思維

該份報告於1972年釋出,40多年過去了,“自我教育”依然遙遙無期。

你會發現,現在的學生越來越禁不起挫折,一次考試的失利都會萌生自殺的念頭,幾次善意的批評都會化作強烈的牴觸情緒。現在的孩子也越來越喜歡抱怨,他們吐槽家長以及周遭生活的一切,除去鮮有真知灼見之外,更多的是在跟風藉機發洩,並非真正的闡明立場態度。

於是“佛系”和“喪”開始在年輕人的心間瀰漫開來,這兩個概念當然和佛教和心理疾病沒太大關係。它們只是一種自我開脫與自我放逐的說辭而已。簡言之,就是自我逃避。

自我逃避的人生態度,來自功利化的教育。

“分數是學生的命根”是很多老師灌輸給學生的教育目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很多家長為孩子施加的教育咒語。功利的種子,自然只會結出更加功利的果實,人的教育也是一樣,一旦“功利”的目的達不到,年輕人自然投靠“佛系”與“喪”,選擇自我逃避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問題出在那裡?——自我教育的缺失。

老師缺失對於學生自我教育的培養,學生就永遠不會自我選擇、自我反省;家長缺失對於孩子自我教育的啟發,孩子就永遠不會自我調控、自我總結。

不會自我選擇、自我反省的人,是盲目的人、盲從的人;不會自我調控、自我總結的人,是任性的人、不成熟的人。這樣的人,違背了教育“以人為本 ”的初衷,這樣教育,只能培養出將幼稚當純真、把無知當個性的巨嬰。

所以強調“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因為教育會決定我們今後的社會形態,因為教育會決定我們人類今後朝那裡去。

那該如何強調?

老師——請注重因材施教的現代意義

葉芝說:教育不是一桶水,而是一團火。康德說:教育不是往每個腦子裡面塞傢俱,而是啟迪每個心靈。葉芝和康德是在強調教育的激發心智的作用,因為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所以每個人都值得去教育。

發現閃光點的重要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因為“因材施教”不僅促使學生“材盡其用”,更能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熱情。比如孔子作為“因材施教”的楷模,常被後世提起,而作為“因材施教”物件的子路和子貢,同樣都是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的完美典範。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才”,只有了解學生的“才”,“因材施教”才能成立。所以要想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就必須給予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這也是“因材施教”的現代意義——平等教育。

比如國內很多城市的中小學,正在改變著“班幹部”的產生方式,由原來的“選舉產生”、“指定產生”逐漸變為“平等產生”、“平均產生”。平等和平均意味著機會的公開公平,即每個學生都有成為班幹部的可能,每個學生都肩負管理的權利和對他人負責的義務。

於是在成為班幹部的過程之中,每個學生都會得到獨立的鍛鍊機會和獨立的展示機會。獨立的鍛鍊使他們自然產生自我調控、自我總結的能力,獨立展示將會促使他們不斷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反省。

最終,平面化的灌輸式教育將會變成立體化的綜合教育。學生在平等教育的氛圍裡,將會產生自我教育的雛形。並且隨著教育的不斷進行,自我教育會不斷被強化,直至自我教育成為意識,牢固的建立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

家長——請摒棄功利教育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概是每個莘莘學子都能知曉的“經典名句”。他們之所以如此熟悉,是因為從小到大,很多家長就是這樣灌輸給他們的。從這些家長的觀點來看,教育的意義既淺顯又明確:受教育就是為了今後享受生活,受教育就是為了今後不再受教育。這當然是對教育意義的曲解和篡改。更為重要的是,給孩子灌輸這樣錯誤的教育意義,不僅會妨礙自我教育的深入開展,甚至使得自我教育陷入可怕的誤區。

依然用“當班幹部”舉例,有關資料顯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當班幹部的選擇頻率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年齡越大的孩子,越不喜歡當班幹部。這自然並非全部由孩子的喜好決定,而是由部分家長的意見所致。至於其中原因,非常簡單粗暴:家長擔心擔任班幹部會影響學習,所以不支援孩子擔任任何班級職務。

至於所謂的“學習”,也僅是包含語、數、外等主課,至於美術、音樂、詩歌鑑賞等等人文科目,都在家長可以忽略的範圍之內,若是遇見期末等重要考試,更是要求孩子“主動放棄”。失去班幹部的鍛鍊機會,實質是在失去自我控制、自我提高的途徑;而對於人文教育的忽略,實質是對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蔑視。於是家長對於教育意義錯誤的灌輸,實質是功利化的教育觀點,功利化的教育只能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即產生自私自利、直至為所欲為的孩子。於是“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蛻變成了狹隘的“小我”,“自我教育”被篡改成了“自私教育”。

所以使得家長明確教育的意義,對於“自我教育”是否能夠正常開展,十分重要。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僅是享受生活,更是創造生活;“自我教育”中的“自我”,不僅是成就自我,更是控制自我、反思自我。

學校——請重視人文教育

家長摒棄功利教育,需要老師的認可;老師實施因材施教,需要學校營造相關環境。於是強調自我教育的關鍵環節,追溯到了學校所秉持的教育態度,畢竟學校相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參與教育政策制定和規範引導的比重更大。

於是“自我教育”難以實施,自然與學校教育有關,而現在學校普遍缺失的,是人文教育。即使國家每年都投入人力物力鼓勵開展人文教育,但落實到學校的實際,人文教育中總有相當大的比重被忽略。比如音樂、美術課程總是被侵佔,文學鑑賞雖然重視,但只重視與考試相關聯的內容,審美教育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做的原因,皆因學校認為人文教育沒什麼用,增添不了分數,感覺是在浪費時間。

人文教育沒用,這是個荒唐的觀點。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考量,人文教育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人類從原始的矇昧逐漸認識自己、改造世界主要是靠的人文知識,畢竟那時科學相對弱勢,只有人文給予人類力量。更為重要的是,每次社會的進步,並不是科學理論被發現之後才開始實踐,而是先有意識的進行了實踐活動之後,才有科學理論。比如哥白尼不是因為觀測到了太陽在中心,而締造了“日心說”,而是因為有了“太陽在中心”的意識之後,才付諸於實踐去觀測。

與哥白尼類似,那些提出革命性理論的科學家,他們大都極具個性,有著打破傳統、不拘泥於現實的人格特點。而人格特點的形成,皆依賴人文教育的啟發和激勵作用。

於是從結果論的角度去看,人文教育是自我教育存在的前提條件,沒有充分的人文教育,就沒有真正的自我教育,更不會有科學的進步,社會的前進。這個道理正如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所述: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理性發現和改造,而支援理性行為誕生、實施、發展的,其實是相對感性的人文教育。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實質是自我靈魂的啟發,而非知識的堆集。

雅斯貝爾斯是在強調教育的“自我教育”屬性。因為只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自我教育之時,教育才會起到尊重人性、塑造人心、激發人智的重大作用。

所以我們需要老師注重“因材施教”,促進自我教育能夠有的放矢;我們也需要家長摒棄功利教育,確立自我教育有施展的天地;最後我們需要學校重視人文教育,為自我教育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環境土壤。只有三方面形成共同合力,自我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實現,而只有實現了自我教育,教育活動本身才值得去開展,才值得被尊重。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老師給孩子發獎狀,寶媽拍照發朋友圈炫耀,看清上面的字後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