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朋友十分沮喪地跟我說,她最近焦慮得都開始掉頭髮了。因為她發現孩子身上全是壞毛病:
動不動就發脾氣,還亂扔東西,訓斥打罵都不改;
不願意去幼兒園,連以前哭鬧著要報的興趣班也不願意去了;
抗挫能力差,一點小事不順心,就情緒崩潰,大哭大鬧……
她說她快崩潰了,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孩子成了現在的樣子。
說著說著朋友就控制不住自己哭了出來。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朋友的敘述中,我覺得孩子還好。反倒是她太焦慮了,一點小事就讓她緊張得不知所措。
我只能先安撫她的情緒,告訴她誰家孩子都有所謂的“臭毛病”,其實並沒那麼嚴重,只是她太焦慮了。
媽媽的這種焦慮情緒也會影響孩子,這種氛圍下,不僅是教育效果不好,也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那麼如何緩解媽媽的焦慮,輕鬆帶娃呢?以下4個建議,緊張焦慮的媽媽們可以參考一下:
一、不必做100分母親
無論是作為母親的責任感也好,還是社會給媽媽施加的壓力也好。當了媽以後好像必須是萬能的,一下子從一個“人”,變身成了營養師、早教師、心理輔導師、服裝搭配師、保潔員……恨不得自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以輔導孩子。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其實大可不必。都是第一次做人,也是第一次當母親。我們允許孩子有成長的過程,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也要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
眼光長遠一點,要有全域性觀和發展觀。相比孩子漫長的一生,暫時的小毛病都是可以慢慢矯正的,好習慣也是可以一步一步培養的。只要大方向不錯,中間有點小插曲是無傷大雅的。
相比一個事事完美,但時刻緊繃甚至有點神經質的母親,孩子會更喜歡一個會犯錯、有點小迷糊,但是放鬆、坦然的媽媽。
因為一個心態輕鬆的媽媽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兩個人一起磕磕絆絆但歡歡喜喜地成長,誰也別嫌棄誰。
做60分的媽媽就好,剩下的40分就留給孩子自己成長吧!
二、大智若愚,做個“懶”媽媽
事實證明,“懶”一點的媽媽更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
懶得給孩子穿衣服,儘早教會他自己穿;懶得幫孩子收拾書包,給他養成寫完作業後自己收拾書包的習慣;不想遇到生字就被孩子問個沒完,就早點教他用字典,一勞永逸!
實在累了不想做飯,偶爾叫個外賣,儘量找有實體店的,質量好一些的,就當換換口味。能用洗衣機洗的衣服,就別非得手搓了。
仔細觀察過就會發現,媽媽特別勤快,孩子自理能力普遍都不強。什麼事都讓媽媽做了,那孩子還做什麼呢?
三、不要在孩子身上犯“完美主義”的病。
我曾經也掉進過“完美孩子”這個坑。小到身高、體重、大運動的發展,大到認知、語言能力等等。一個方面不達標,我就開始焦慮,拼命去訓練。
結果本來應該是溫馨的親子游戲時間,在我的刻意干預下,成了艱苦的訓練。結果自然是孩子鬧,大人氣。
現在想想,孩子不是千人一面的,各有各的不一樣。各種指標只要不是差得離譜,需要去看醫生。其他的,一般都是個體差異造成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氣,給孩子創造條件去練習即可。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從“大眾指標式育兒”轉變成為“獨特目標式育兒”。不要再去拿著各種“指標清單”去對照孩子,一項沒達標就開始焦慮,折騰自己也折騰孩子。
要從孩子的自身條件出發,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孩子對色彩非常敏感,就可以在美術方面著重培養;孩子肢體特別協調,就可以考慮讓孩子學學籃球、跳舞什麼的。
而其他的就不用再去糾結,千萬別掉進 “別人家孩子會什麼,我們也得學什麼”的坑裡。孩子只是個普通人,不可能所有方面都表現優秀,“因材施教”和“揚長避短”相結合去培養孩子,讓孩子做他擅長和喜歡的事情。
四、愛孩子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
這絕對不是教媽媽們自私。試想一位母親,不會愛自己,每天又苦又累、無底線付出,自己除了委屈什麼都不剩,別人還很可能都不承情。在這種情況下,情緒能平和都不太可能做到,更別提從容幸福了。這樣一個充滿怨氣的媽媽,怎麼可能照顧好孩子?
所以,媽媽要學會愛自己、討好自己。喜歡美食,就給自己買點好吃的;喜歡漂亮衣服,就抽時間去和閨蜜逛街買買買;雙十一的時候除了給孩子、老公買東西,也別忘了把自己心儀的護膚品放進購物車。
媽媽自己開心了,對孩子也會更有耐心。別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知道。其實,在感受別人情緒方面,尤其是母親的情緒,孩子們是很敏感的。如果母親不開心,孩子會下意識地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情。這樣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迫感。
而且,一個媽媽如果連自己的需求都刻意迴避,很可能也會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自己辛辛苦苦給孩子提供的一切都是孩子不需要的。媽媽硬要給,孩子不領情,只能又多一對怨懟的母親和叛逆的孩子。
所以,媽媽們好好愛自己,給孩子一個從容幸福的母親,孩子才能無憂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