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經常有家長向聞達君吐槽,我家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打人,吃零食時、玩玩具時、看書時、玩遊戲時,甚至在公共場所溜滑梯或盪鞦韆時,都會輕易地和其他小朋友發生摩擦。一言不合就打人,為什麼孩子打人會這麼普遍和頻繁呢?是有暴力傾向嗎?

孩子愛打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語言發展不夠成熟,他們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為不知如何表達而“動手不動口”;二是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的大腦前額葉未發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緒和動作先行。

這並不是反映孩子有暴力傾向,無論哪個年齡段,尤其是6歲前,孩子打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出於保護自己的利益或者是情緒所致,都會讓孩子產生“動手不動口”的想法。

但即使是普遍問題,父母不加以引導也會導致不良行為的加劇和演變。下面聞達君就分享一些做法給家長們參考:

一、當孩子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時,要給出情感上的解釋

當孩子打人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打了別人,別人會感覺很疼的,你還把他惹哭了,哭得還很傷心呢。”

勸孩子分享時也一樣適用:“你把好朋友的玩具搶走了,她很傷心,她現在沒有玩的了。你也不希望別人搶走你正在玩的玩具吧,你也會很傷心的,對不對?”

這樣的解釋可以幫助孩子關注他人的情緒,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別人的情緒造成的影響。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通常有更強烈的共情能力,更多利他行為。

由於對別人的感受很敏感,在人際交往中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會讓人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這才是培養孩子轉變的最終目的。

二、當孩子對別人好的時候,要對他利他的行為進行描述、解釋和鼓勵

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等到孩子做錯事之後才進行。平時多留心孩子之間的友善行為,一逮著機會就把行為與情緒之間的積極聯絡描述出來。比如:

1. 當孩子對別人好時:“你看,你把玩具分享給妹妹,她得多開心啊!你懂得照顧小妹妹,是個友善的大哥哥了。”

2. 當別人對自己好時:“小明看你沒有玩具玩,去找了個玩具給你,他還知道你喜歡超人玩具,專門拿出自己的超人玩具給你。他對你真好啊!開心吧?那下次你也和小明一樣分享你的玩具好不好?”

3. 孩子溝通能力有限,當與其他孩子發生誤會時,雖然意圖是好的,行為卻被別人誤解的時候,要及時幫孩子解釋他自己的真實意圖,可以化解誤會。

這樣積極正面的描述、善意的解釋可以促進孩子的情緒認知,對不友善的行為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三、家長作為榜樣,示範並描述自己友善的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將大人的行為看成是與年長的、更有能力的人身份相匹配得更成熟的“大人”行為。

因此,單純模仿這些“更有能力的人”的行為就讓孩子感覺很好,無需其他好處來激勵。這也是為什麼家長的行為無論好的壞的,孩子都會模仿的原因。

生活中,我們給自己疊衣服、幫別人扶住電梯門、為朋友準備生日禮物、在小區碰到朋友時把剛買的水果分享給他、地上有垃圾時順手撿一下放到垃圾桶等等。這些孩子經常目睹的小小友善行為及背後的動機,都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講給孩子聽。

日積月累,孩子就會認為這種友善是自然的,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愛打人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要想解決孩子愛動手打人的毛病,除了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層面著手。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二胎寶媽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