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圖片寫下這個標題時,自己都要笑抽了.從來只聽說過“馭夫術”,咱家娃這麼金貴,咋能用來“馭”呀?

但低頭想想,身為未成年孩子的爹媽,哪個不是"想做"或"在做"馬車上指點方向,把牢韁繩的將軍?不同的是,有的“馬娃”自己會跑,有的“馬娃”得鞭子抽,有的“馬娃”需要用草料逗,有的“馬娃”軟硬不吃,直接給你尥蹶子。

聽了那麼多親子課,看了那麼多教育書,吃了那麼多救心丸,跑了那麼多趟醫院,我娃就是想上天,咋辦?

市面上幾乎所有的親子教育方法論都會告訴你的操作步驟:

1安扶情緒,情緒不穩定時解決不了問題。

2聽他說,給建議,讓他選,陪他做。

3要經常鼓勵鼓勵、呱唧呱唧。

如果懂了照做,你的狀態估計經常是被氣暈在衛生間裡,卻要在開門時露出八顆牙齒的溫柔,你不分裂麼?

如果懂了沒做,一定又陷在了深深的內疚裡,我明明知道怎麼做不到,今天差點把娃打傷了,我真是恨死我自己.....

一、咱娃不是天才,不能“無為而治”

很多娃爹媽看自己的娃,這麼聰明,這麼能幹,怎麼看怎麼愛,怎麼能不是個天才呢?可天才的定義是什麼?是極少數人擁有的極少數能力 。你確定這種微機率事件一定會發生在你家?我們得清楚咱家娃跟周邊娃絕大機率都是一般凡人,俗人,庸才。得有為而治!別想偷懶。

如果你非常確認你娃就是那微小機率上的“天才”,那天才是怎麼都行的,恭喜你可以為所欲為啦!

二、關注基因裡的天性,清楚你娃是個啥樣人

每個人出生就攜帶了終生不可逆轉的基因性格天賦。恐懼、擔心、安定、暴躁、狂野、溫柔、細心等。

如果你對一個天生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大吼大叫,不用多,有個一兩次,TA也會被影響一輩子,形成終身性傷害記憶。

如果你天天溫柔以對一個天性狂野的孩子,那TA八成是要給你惹一堆麻煩回來,直至讓你溫柔不下去。

教育能改變的只能是一個人的後天部分,天性基因可能被掩蓋,但決不會被改變。在TA越來越長的成長成熟後,無論擁有再多,如果不能喚醒天性,那註定會是一輩子茫然不自知的不快樂。

而基因天性,在幼時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越大,當人學會了“假面”與“掩飾”,便越難識別。

怎樣識別孩子的基因天性?

主動性觀察總結

孩子的行為模式、語言模式、喜好、與外界接觸反應等等等等,如同我們熟悉的每個人,時間久了,總結裡表現最頻繁的那幾種狀態,加以分析,答案自然會在你的心裡。青春期前的孩子還不太善於偽裝,從觀察裡記錄總結孩子的天性特點並不難。

技術性反觀確認。

星座、血型、紫薇占星、生命數字、陰陽五行、性格色彩、九型人格等等,這些實操性極強的方法論能數千年流傳,足以證明其結論是具備一定的可參考性的。不妨自己研究或請人解讀,做為觀察並核實孩子天性的一個入門。

但一定需要知道的是,任何類似工具,最合適的使用方法不是拿它當成占卜一件具體事情的成敗。而是瞭解自己、別人、宇宙規律及天地萬法的底層邏輯後,選擇合適的方法以合理應對。

三、做你自己+該打就打,該罵就罵

我們改變不了基因天性,瞭解了基因天性後,在可以做的後天教育行為裡,要儘可能的與基因天性特點相結合。補其短,揚其長。

在教育中,應該有的認知:

快樂學習是個偽命題,只有痛苦才能讓人成長。

曾國藩教子家書中曾提到“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驟,求效不可太捷也”。意思是做事要慢慢來,努力做,知道這件事情很難,一點點去克服,不能求成名太早,也不能求出現效果太快。

他又以練毛筆字的例項說明:“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

任何學習都是個堅持的過程,任何堅持過程都會有處於“困”的時期,沒有 人能真享受這種“困”,唯有“熬”。在學習中的教育,就是要幫他度過“熬”的階段。

做你自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親子教育學多了,套路都一樣,老用也不靈。可能一件“災難”發生了,你低低頭,你娃就知道了接下來該聽到哪句了。你壓著心底的火在按"完美套路"出牌,你娃心裡的二五八萬大概也老早碼齊了,等著回牌呢。你慘不慘?

幹啥要做個完美的爹媽?我有機會打丫罵丫親丫愛丫都來一遍,不爽麼?衛生間那個崩潰的大人,半夜裡內疚失眠的大人,真的懂如何把自己的情緒化解掉麼?如果化解不掉,會早死的,明白麼?生娃一場,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結局。

世界上沒有啥比你自己重要。套用一句極俗的真理,你連自己都愛不了,怎麼愛別人?也不能談無私付出與犧牲,想想有多少人,打著“犧牲自己”的幌子在各種角色裡做“情感綁架”。但凡你敢講出來,天性直爽暴跌的“對面角色”一定秒回“我沒讓你犧牲,是你自己要這麼做來著”。

“窮則獨善其身,達而兼濟天下”,孔老夫子都這麼講,獨善其身必須是首位。

該打就打,該罵就罵的前提是清楚定義“什麼是該”

從“事”上識別什麼是“該”

司馬光小時候第一次撒謊,讓僕人給他砸開了核桃後,告訴別人是自己砸開的,求誇獎。被他老爹知道後,破天荒胖兇了他一頓。從此司馬光做了一輩子誠信之人。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必是拿著織布梭揍了她的熊孩子!

此處推薦古文的《弟子規》,現代教育的《規矩與愛》,你確定出哪些原則與事項是人生大方向及價值觀裡不可以逾越的底限。那麼,所有在這個底限上的好奇試探,任何程度上的打罵教育都不為過。

從“人”上識別什麼是“該”

如果你娃天生帶有林妹妹型抑鬱質天性,打或罵必須禁用或少用,用也得注意分寸。否則長大後你有可能得去醫治TA由你打罵帶來的性格缺陷困擾。如果你娃是個活潑好動,情緒激烈,嘗試欲極強的多血質孩子,常在邊界遊走,不打也是萬萬不行的.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都存在複雜度,如何抓大放小,如何比較準確的把握“度”,是需要在實踐中結合結果來不斷確認最佳化的。

“馭”的最高境界是不“馭”。畢竟,我們所有的發心是“愛”。因為愛,我們需要去學習教育的各種“套路”。但最後也會發現,因為愛,我們終究會推翻TA成長過程中所有用過的“套路”,迴歸到我們關係的本質:愛與真誠。

初心不變,方得始終。一路陪伴,必有溫情。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碗番茄雞蛋湯,引發出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