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嬰兒天生是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飢餓或者恐懼的。為了生長,孩子要從父母那裡尋找溫暖、舒服與親密感。如果缺少這種情感上的支援,他們的生理系統會被啟用,分泌皮質醇,即“應激激素”。

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給孩子的大腦發育造成負面影響。負責“執行功能”的那部分大腦會受損,即在調節情緒、應對壓力、控制衝動方面會有困難。

如果你是個天生情緒緊張、容易激動的孩子,那麼對你來說,尤其重要的是你的父母能夠示範並教你怎樣識別身體需要,如何應對壓力以及如何調節情緒。

你需要父母給你空間去學習、成長、探索世界,同時還要教你如何遵守必要的紀律。少了這些情緒反饋和實踐指導,你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去生活,也可能繼而發現你眼下正苦惱於情緒調節、憤怒管理、衝動控制等問題,或者罹患進食障礙。

低自尊

如果在孩提時代你沒能內化一種深深地被愛和安全的感覺,那麼眼下的你或許一直無法擺脫那種自己不夠好的感覺,覺得自己或許是令人厭惡的、醜的、笨的,或者有缺陷的。這也可能關聯到一些內在的自動思維,比如:“我什麼都做不好”“我可能從根兒上就壞掉了”,甚至是“我很壞,我有毒”。在一些極端情形中,低自尊會變成自我憎恨。

過度自我批評

沒有得到足夠支援的敏感孩子長大後常常對自己非常嚴厲。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會犯錯,但是由於你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接收過這種理念,沒人向你示範什麼是溫暖的原諒,你也無從內化,因此你可能時時保持警惕,不讓生活中出現錯誤與失敗。

孤獨與絕望

感到不踏實、無力

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之間缺少真正的聯結,這不僅會破壞你與自己的關係,還會破壞你與他人的關係。身體上,你可能總感到不踏實、心慌;心理上,你可能感到孤立、缺乏滋養、不安全,就像有一個被嚇壞的孩子住在你成年的身體裡。

對世界不信任,高度警惕

孩子早年的體驗會強烈影響他們看待自己及周圍世界的方式。如果你經歷過角色顛倒,成了家裡的“小大人兒”,就沒有人是你可以依靠的。揹負著過重的負擔,你習慣於預測將要面對的威脅與壓力,這會讓你的神經系統總是處於喚起狀態。你長期以來不能放鬆,覺得自己總是在提防著危險的發生,這可能意味著你現在正遭受著失眠、煩躁不安、神經質等一系列與焦慮有關的機能失調,或者正苦惱於自己的強迫傾向。

內在的空虛感

如果你的父母忽視你,或者沒有情感上的迴應,沒能給你足夠的鏡映和同調來幫你發展自體感,那麼你可能一直都不太確定你是誰,或者你與他人的邊界在哪裡。由於你從未真正地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來發現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來成長為真實的自己,所以你或許總會感到內在的空虛。由於你所承受的忽視是如此之痛,你或許會採用解離的方式來應對(或許你也從情感解離的父母那裡學到了這一策略)。解離可能包括與身體、情緒及他人失去聯結。從外表看,你可能一切正常,但內心的死寂與麻木卻總揮之不去。

長久的內疚與自我否定

被親職化的孩子長大以後常常受困於內疚感,總是擔心自己永遠都做得“不夠”。他們“沒能”拯救自己的父母,“沒能”消除父母的痛苦,這在他們心裡變成一種有害的內疚感。他們可能過於以他人為中心,以至於損害自己的健康與幸福。

他們可能自我犧牲:他們傾聽別人的心聲,自己卻從不傾訴;他們煞費苦心照顧別人,卻犧牲自己的利益。他們或許會發展出過度的責任感,這會把他們置於危險之中:深陷於一段破壞性的關係中無法脫身,要去為他人的破壞性行為負責任。

家庭動力 日記練習

讓我們花一點時間來寫篇日記。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重讀一下上面列出的各種家庭動力,用心去感受。注意你的身體反應。其中的某幾條撥動了你深埋的心絃嗎?你的心是否想要從中解脫呢?

把你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寫在日記中,或者找一本練習冊記錄下來。注意你感受到的自己、你的人際關係乃至整個世界是怎樣受到你童年的影響的。

如果童年沒有得到充分的養育,或者生活在有害的家庭動力中,回顧這些歲月的過程會很艱難,也會觸發強烈的感受,心中想要抵抗這一過程也是自然而然、可以理解的。

更矛盾的是,你在回顧痛苦過往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缺失了這麼多,這會激起更多的悲傷、憤怒與沮喪。

雖然我們無法回到從前改變過去,但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發現,我們有希望從過去的缺失可能帶來的影響中恢復。大腦具有持續可塑性,這也意味著具有滋養功能、健康的關係和正性體驗可以治癒這些關係創傷。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現在你都可以重新選擇。勇敢去了解自己過去承受了怎樣的剝奪之痛,你就能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為自己發聲,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5步讓熊孩子乖乖合作-《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