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朋友小李兩口子平時工作較忙,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比較少,都是由爺爺奶奶照管。某天老師打電話告知孩子在校時不愛說話,做作業拖沓。這天趁休息想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絮絮叨叨地數落一番後孩子忍無可忍,哭喊道:“別人都有爸爸媽媽來接送,也從來不對孩子發火;你們平時不見人影,一看見我就罵,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也討厭我?”

小李聽了心生愧疚同時也意識到:工作固然重要,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並且很快就結束了,他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感受到被愛的。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與孩子之間溝通不融洽的問題,那到底哪裡需要調整呢?

克里斯.沃斯在《掌控談話》這本書中對問題做了解釋,不是孩子做作業拖沓,學習態度不好,而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方式不對,從而不瞭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一、為什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經常進行不下去?

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家長每天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孩子,也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更不知道年幼的孩子真正的需求。日復一日中孩子的心裡築起一堵牆,不再與人交流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家長總是想當然的認為我拼命的工作為你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孩子的任務就是每天好好學習,各自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到學校裡學習就是什麼都可以學會的,但有一樣更重要是學校代替不了父母的:用心的陪伴!

1、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交流更少,完全不知道孩子的真正需求

有這麼個故事,有個男人每天都忙碌,他回家時孩子睡了,他出門時孩子去上學了。掙回來的錢越來越多,可以說能夠滿足孩子的所有物質需求,但孩子感到不快樂。

有一天孩子跟他說:“爸爸,我能買您的一天時間嗎,您已經很久沒有陪伴我和媽媽了!”說著都有些哭腔了。

這位事業成功的父親突然意識到原來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充裕的物質生活,而是父母的陪伴。孩子的話讓他非常震撼和愧疚,他當機決定以後儘可能的減少應酬,多陪孩子。錯過了孩子的童年將會是一生的遺憾。

從那以後那個男孩兒變得快樂開朗了,學習特別用功,曾經那些所謂的“壞毛病”沒有了,他的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由此可見,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而是他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在快樂的童年裡輕鬆愉快的生活和學習是孩子一生的幸福,這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的。

2、用命令或責備的語氣和孩子溝通,使他拒絕交流和封閉內心

我的家庭教育非常傳統,父母也從來不懂得去表揚我,只要我做錯了什麼事,立馬就說:“你咋那麼笨手笨腳的,這麼大了一點小事情都做不好!”

我特別不喜歡和他們進行交流,感覺很壓抑,即便想要說的話到嘴邊了也硬生生的咽回肚子裡。久而久之感覺自己說話笨拙而不會表達了。內心也更加封閉,性格內向而敏感,不願意接觸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娛自樂”。

不知道的人以為我高傲不合群,姐姐輕描淡寫的說你要要自信點,又不比別人差。可她又怎能明白,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受到父母的“傷害”不同,沒法做到感同身受。

所以,即便勸說也只是無關痛癢罷了,這樣的安慰我並不需要,只會讓我反感而更加不自信和孤獨。

也許家裡並不富裕,可我多麼希望父母在我犯錯誤時說“沒關係,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以後會做得很好的。”只可惜那只是我奢侈的願望罷了。

父母永遠不知道我為啥會變得內向而敏感,不願意和他們促膝交談,也許我會把這些過往裝在心裡一輩子,自己不斷地去調整心態。

我不再指望他們能改變啥,嘗試著和原生家庭和解;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就足夠了。

像我這樣的家庭很多,因為父母不懂怎麼去和孩子交流,在孩子心裡留下一道永遠不能觸碰的傷痕,但我選擇不輕易被觸碰到,或者選擇性的放下,這樣彼此都會好過些。

3、不是孩子不願學和改正,而是媽媽不懂溝通技巧

朋友小張朋友家和公婆家住樓上樓下。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了,每天三點半放學,由她奶奶接回家,弄點吃的給她,就沒再管她做不做作業了。

兩口子都忙於上班,白天沒時間管。據她說每天下班後看到孩子做作業那樣子心裡的火蹭蹭上去了,一開始壓著,但沒多久就脾氣爆發了。

她為了督促孩子趕緊做作業,把自己和孩子關在房間,看著她做,做錯了就在旁邊指手畫腳,這樣效率怎麼能高呢?他們家每天半夜都會傳出小張崩潰的叫喊聲和孩子嘶啞的哭聲,響徹整個小區。

每天為這點功課把自己和孩子弄得筋疲力盡,睡眠嚴重不足,孩子白天在課堂上睡覺,她自己也是強打精神上班。

她很苦惱,如何才能改善與孩子的關係?如何才能讓孩子高效的完成作業,然後開心的度過每一天?

其實是她用錯了方法,完全沒有威信力,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沒有制定一系列的獎懲規則,完全隨著孩子,任其發展,最後學習沒學好,身體熬垮了,關係還不好。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這樣的狀況呢?肯定有,接下來我們這裡有幾點建議提供參考。

二、如何傾聽孩子的真實需求,讓孩子願意與媽媽平靜的交流。

人與人之間但信任關係是從點滴開始,父母與孩子更是如此,如果父母只會責備,孩子等不到鼓勵,便會築起一道心牆,拒絕與父母溝通交流,孩子便很難信任父母。

同樣是父母,為何在與孩子的溝通效果上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1、允許他說“不”,覺察到他行為背後的原因

姐姐總是喜歡講大道理,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懂,而且說的話都是命令式的,必須得聽,否則以後就會後悔。不允許孩子說“不”,孩子不願意繼續溝通下去了還一個勁的要求說出自己的想法。漸漸地在孩子心目中威信全無,看見就躲。

但是他爸爸用淺顯易懂的道理和他探討,先聽他做事的目的,然後聽他分析,從中找出不太妥當地方,用類似的例子佐證為何這麼做效果不佳,如果換個方式,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等等。

始終把握交談的主動權,卻又讓他覺得確實自己的做法欠妥,從而願意接受改正,父子倆至始至終都是高高興興的。

同樣都是希望他能改變,但是一個責備式一個商量式,最終效果可想而知。這就是談話的藝術。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像中醫看病一樣,只有透過“望、聞、問、切”全面瞭解“病情”,才能對症下藥。如果一箇中醫什麼都不做,就給患者開處方,不僅不能治病,更有可能會致命。

所以,跟孩子溝通交流就要“號準脈”,瞭解他的真實想法,真正需求,才能讓他聽話,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2、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瞭解他真實的感受

現在的孩子除了學校教育,還會在課外學習一些興趣愛好,比如繪畫、鋼琴、二胡、笛子等,讓孩子多方位發展。

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不同的,但是很多家長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讓孩子學習,弄得孩子不愛學,還很痛苦。

有這麼一個孩子,特別喜歡畫畫,他能把看到的動畫片上的東西和人物活靈活現的畫出來,還能加以想象,化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是不同的故事上的人物和物件,但展現出來的毫無違和感。在他小時候給他一支筆和一張紙,他可以安靜的畫半天。

可有一天他媽媽說要帶他卻少年宮的樂器輔導班給他報了名,為他買了一支笛子,可是從頭到尾都是他媽媽的個人意願,並沒有問他真正喜歡什麼。

學了兩節課,他無精打采的,然後在課堂上睡覺。每次送他去學習都要反抗半天,當然反抗是無用的,他就哭鬧,一問他就說:“我真的不喜歡學吹笛子,我媽非要讓我去,在課堂上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是昏昏欲睡!”

“那你喜歡學什麼,要和你媽媽商量,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她,這樣她才知道呀。”於是他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媽媽,並表示會認真學習的,他媽媽只好給他轉了興趣班,從此以後他在也不鬧騰而認真學習了。

這位媽媽太過主觀臆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也不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讓孩子因為非常痛苦而厭學。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展現出自己的一些天賦,或者是興趣愛好,很多家長不注意觀察,也不容商量。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培養孩子的興趣,掌握一項技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迫於父母的威嚴不敢表達。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是用錯了方法,孩子不僅不開心,也學不好。做什麼決定前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即便是錯的,給孩子一個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培養他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爭取到他的信任,用鼓勵式的話語引導他去行動

喜歡用家長權威責備孩子的父母,在他們眼裡,孩子做什麼都不滿意,要完全按照他們說的做,只是孩子隨著見識的增長,覺得父母說的不一定全對時,他們不再相信父母了。

他們選擇把自己關在房間內,做自己想做的事。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對異性開始感興趣,也是容易出事的年紀。

老師告知家長孩子在校早戀,希望家長引起重視。於是爸爸出面和兒子以過來人的形式與孩子交談,由於從始至終都是幽默詼諧的語氣,而且比較中肯,平等的對待。

兒子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而是把曾經自己經歷過的告訴了他,孩子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心裡非常佩服和信任爸爸,有什麼困惑和心裡話他都第一時間想去找爸爸探討,從此學習突飛猛進,考上了重點高中和大學。

這位爸爸教育方式無疑是成功的,他用非常睿智的方法教會了兒子人的正常青春期反應,在學業和懵懂的感情之間該如何抉擇。沒有棍棒式教育,也沒有大聲呵斥,卻收穫了非常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想要和孩子如朋友般相處並不難,多站在他們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瞭解他們拖沓,厭學背後是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和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那麼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寒假期間,強烈建議家長陪寶寶一起看這幾部超經典的優質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