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不論對工作、生活、還是學習都是好處多多。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心情是愉悅的是安逸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會隨之而提高。
一旦有了熱情有了積極性,那麼做起事來效率也會隨之增加。
想必誰都不願意生活在一個雜亂,滿是堆放物的環境中。
可現實生活中,往往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家務繁重。
看到被孩子弄得滿是凌亂的家,氣是不打一處來。
難道他們就不能體恤父母的辛勞,把玩具收拾乾淨、把文具整理齊全?
一些家長會選擇不斷催促監督孩子;而有些家長會因為無奈,拖著疲憊的身心幫著孩子整理。
那麼如何能讓自己的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好習慣呢?
重身教輕言傳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任何習慣的培養,都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自主意識的建立。
只有建立在自發意識上的行為,才有可能透過時間轉變為一種習慣。
習慣一旦養成再想改變,就會變得不易,所以家長們想讓孩子,學會自己收拾東西。
把收拾東西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
首先不能操之過急,還有就是讓孩子建立自主意識。
如果家長們在發現孩子,沒有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東西時。
一味地催促或勒令孩子完成,那麼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孩子反叛的結局。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不是發自內心的自願,而是一種強加的壓力,是被動完成的。
家長們不妨先從自身入手,因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重身教輕言傳。
如果家裡被父母收拾得整潔乾淨,物品的擺放都是歸類而清晰,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會積極效仿。
整潔規整的家庭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地暗示孩子整理的標準。
反之孩子就算想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都不知道什麼樣才算是正確的,因為滿眼看去全是凌亂。
積極行為採用正面強化想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家長們務必重視,那就是對孩子的行為採取正面強化。
生活中家長們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的行為模式。
當發現孩子主動收拾自己的東西,有了自我修正的意識,不妨對孩子的行為採用鼓勵表揚的方式。
也許一開始收拾的並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標準,但當父母能讓孩子感知到他們的良好行為,一直被父母所關注。
孩子的積極性和熱情就會增加,也能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是會受到表揚的,從而正面強化了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時心情是愉悅的,是受到父母關注的,那麼一切的事情將會變得水到渠成。
作者簡介:一枚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是三個娃娃的母親。多年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倡導兒童心靈撫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致力於透過兒童心理學,幫助更多的父母瞭解自己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更健康、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