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末我家的一個親戚——舅媽——帶著她的孫子宇豪來我家做客,然後長輩們就開始打麻將,到了晚上吃飯的時候,表舅——宇豪的爺爺也來了。
舅媽平常是避著表舅打麻將的,打麻將的時候也會跟孫子叮囑:“如果爺爺問今天去哪了,不要說打麻將噢!”
可很多時候都是怕啥來啥,飯後宇豪在客廳看電視,表舅就真的問了這個問題:“豪豪,奶奶今天有沒有打麻將啊?”
聽到這個問題,剛才還跟著電視在活潑學話的宇豪頓時就像捱罵了一樣情緒低落下來,表情非常不自然地支支吾吾,我都想不起來他到底回答的是什麼。
看到這一幕,我不由得開始思考:
如果我是這個孩子,我該怎麼辦?能怎麼辦?
如果我是家長,要不要、該不該問孩子這一類的問題?
很多家長可能明知道是怎麼回事,但還是喜歡或是無意識地順嘴跟孩子問上一句,其實就只是為了跟孩子說說話。
可是沒多少人考慮過這類問題會讓孩子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很多人是無心的,另外,也有人會抱有一種想要“考驗孩子是不是站在自己這邊”的心理,故意逼著孩子“站隊”,尤其是夫妻感情不夠好的時候。
但我認為,這類的問題在性質上跟問孩子“爸爸媽媽要離婚,你跟誰”差不多,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
心理學上還可能讓孩子產生“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導致了這個結果”的想法,讓孩子感到自責。
逼著孩子站隊,也潛在地向孩子傳達了父母關係不好的資訊,不管事實上是否如此。
孩子在長大後也有很大機率“繼承”這一套思維與行為的模式,去對待ta的家庭。
所以,最好的作法就是口頭上我們已經說爛了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把自己帶入孩子的角色和視角,想想自己作為家長的一舉一動,孩子會有什麼感覺和反應、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當然,我們也不必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在做好自己的同時,相信孩子自身的潛力。
願天下的孩子們,都能越來越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