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描述問題不埋怨

我們來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孩子玩完了玩具沒有收拾起來,你會怎麼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玩具玩夠了以後要收拾起來,不要弄得到處都是,你怎麼老不聽?每次都這樣,拖出來就不管了,你這樣做給媽媽造成了多少麻煩你知道嗎?你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走路的時候踩到了絆倒了怎麼辦?下次再看到你不收拾玩具,我就會全部扔到垃圾桶裡去,記住了嗎!”

想想看,如果你是孩子,聽了這些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即使你心裡會有點後悔沒有收拾玩具,但是隨著媽媽的抱怨,也會越來越生氣吧。本來玩玩具心情很不錯,媽媽的一頓數落讓好情緒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一場戰爭又打響了。甚至還會覺得,你說我從來都不聽那我就不聽了,下次我還這樣!所以你看,這種過度的埋怨,除了激化彼此之間的矛盾以外,毫無用處。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方法就是:描述問題,不埋怨。

有這樣一個例子:兩個孩子跑來吃飯,身上全是水彩顏料。媽媽看到了,就說:我看見兩個孩子的手上和臉上全是水彩。兩個孩子互相看了看,然後就跑到衛生間洗手洗臉去了。孩子洗乾淨了手和臉,回來開始吃飯,吃完飯,媽媽走到衛生間,發現洗手池和牆上也都被濺上了水彩的髒水。於是這位媽媽又運用這個技巧說:我看到衛生間的牆上和洗手池裡也都是水彩。於是大兒子跑過來,拿著一塊抹布說:我去救援!五分鐘之後,大兒子喊媽媽再去看,媽媽繼續用描述性的語言說:我看到有人把衛生間的牆擦乾淨了。於是小兒子笑著說:我要去清理洗手池。

看到了嗎,只描述問題,不埋怨,會讓孩子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那麼怎樣描述呢?就是把你所看到的問題說出來。比方說,孩子洗完澡以後又忘了拖地,你不能說“你真不負責任,總是不拖地,想讓我進來踩到水摔一跤嗎!”而是應該轉換成描述的說法,說:“浴室裡滿地都是水,需要拖一下。”再比如說,孩子上完廁所沒有關燈,你不能說“告訴你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要關燈。”而是要說:“廁所的燈還開著呢。”

使用描述的語言有個好處,就是能避免相互指責和埋怨,讓每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該做什麼”上。比如,牛奶灑了,我們需要一塊抹布;瓶子打碎了,我們需要一把掃帚;床單弄髒了,我們需要換一條。在描述的時候,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用埋怨的語氣。比如在每句話前面加上一個“你”字,就會讓人覺得是在埋怨。打個比方吧:你把牛奶灑了,你把瓶子打碎了,你把床單弄髒了。發現了嗎?加上了“你”以後,會讓人覺得被埋怨了,從而產生牴觸情緒。所以,描述問題就是簡單地說出來問題本身就可以了,這樣孩子也更容易聽出問題是什麼,該怎麼解決。

有時候,描述問題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消除大人的負面情緒。比如孩子回家不關門,爸爸說:門沒關上。結果孩子回敬他一句:那你為什麼不關上?爸爸聽了以後非常惱火:明明是你回家沒關門,是你的問題,怎麼還讓我關門?於是父子倆又吵了起來。遇到這種情況改怎麼辦呢?

提示問題不呵斥

提示很簡單,並不需要什麼技巧,只需要注意在提示後面去掉那些攻擊性的字眼就可以了。比如說:“髒衣服應該放在洗衣筐裡,你永遠都學不會是吧?”“誰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要懶死嗎?”“蘋果核怎麼能放在床上?這裡簡直就像豬窩一樣。”如果採用這種方式來提示孩子,那麼不用我說,你也知道會引起孩子的反彈情緒。

你要知道,你之所以給孩子提示,是因為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比如髒衣服不放進洗衣筐,洗衣服的時候就會落下;牛奶不放進冰箱就會變質;蘋果核丟在床上,不僅會弄髒床單,還會讓房間裡有異味兒,等等。只要孩子明白了道理,就達到了提示的目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呵斥的話,就會起到反作用。

就拿剛才那個關門的例子來說吧,孩子回敬一句:那你為什麼不關門?你可以提示他:“不關門,家裡的溫度就下降,會感冒。”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理解成你在故意指使他關門,而是為了避免不良後果。但是如果你在後面加上一句“這個道理你都不懂,你是傻子嗎?”那麼孩子不逆反才怪,下次他會變本加厲地繼續不關門。

除了不呵斥孩子之外,提示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要使用簡單的詞語來表達。作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孩子們喜歡簡單的用詞。比如說,門、狗、盤子,越簡單越好,如果父母總是長篇大論地說來說去,孩子會認為這是一種命令,是在強迫他們。不僅如此,簡單的詞語提示也會給孩子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比如,當孩子聽到你說“狗”,就會想,狗怎麼了?哦對了,今天下午還沒遛狗呢,我還是現在就去吧。再比如說,孩子要上學,可是忘了戴紅領巾,你不應該說“你看你,每次上學都記不住戴紅領巾,每次都要讓我提醒你,你是不是沒有腦子啊,什麼時候才能長長記性!”正確的做法是簡單地提示“紅領巾”。這樣一來,就會給孩子留下一個強烈的印象,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心想“哦,我又忘了戴紅領巾,下次可一定要記住別忘了。”

總的來說就是,簡單地提示勝過翻來覆去地抱怨,孩子主動地明白道理,勝過牴觸而產生的逆反心理。

除了描述問題和簡單提示這兩種方法以外,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接下來就是今天的第三個重點:巧用便條不衝突。

巧用便條不衝突

有些時候,出現問題不需要非得當面解決,你還可以使用寫小便條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疏導和管理。想想你小時候,是不是很期待收到別人寫的小便條?哪怕年紀再小的孩子,在收到父母的便條時也會很開心,這會讓他們感覺是收到一位朋友來信,不僅如此,他們會覺得父母抽時間、花精力給他們寫便條,本身就是一種關注和愛的表現,因此會格外接受便條上提到的建議。此外,便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需要大聲嚷嚷,畢竟拿起筆來總比張開嘴要省力得多,孩子甚至可以主動回覆便條,已達到溝通的目的。

那麼便條怎麼寫呢?首先,你得給孩子起一個暱稱。比如寶貝,乖乖,媽媽的好女兒等等,親愛的小航,等等。然後,簡單地說出你想說的話。比如你想讓孩子傍晚出去拿快遞,可以寫:親愛的寶貝,今天媽媽太累了,你可以幫媽媽拿快遞嗎?或者你想讓孩子早點寫完作業,跟你去參加宴會,那麼你可以寫:小公主,今晚七點半有個宴會,如果你能在那之前寫完作業的話,媽媽可以帶你一起參加。

你看,如果當面聲討孩子,可能會控制不住負面情緒而大吵大叫,但是這位父親用便條的方式,不僅控制了自己的負面情緒,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圓滿地解決了問題。

可能你會有疑問:使用了這些技巧,孩子們就會一直聽我的話嗎?當然不是。孩子不是機器人,我們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為,好讓孩子言聽計從,而是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庭主婦到底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