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天傍晚,我正在做晚飯,寶爸帶若蘭下樓取快遞,順便溜達一圈。他們剛出門不久,我就聽到了樓道里傳來了小孩子的哭鬧聲。我以為是若蘭又調皮了,開門一看,是隔壁寶媽和她家小寶。寶媽兩手都是麵粉,顯然剛才正在和麵做飯。小寶寶只穿著一件小背心,正坐在地上又哭又鬧,撒潑打滾。

原來,寶媽正在和麵,準備包餃子(昨天是“小年”,按當地習俗要吃餃子),讓寶寶自己玩一會兒,結果一眨眼的工夫,寶寶就脫了衣服,開了門,要出去玩(估計是若蘭出去玩的時候,孩子聽到了),寶媽說哪怕穿上衣服再出去,寶寶就是不聽,就要立刻出門,寶媽不同意,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不起來了。

我見孩子穿得那麼薄,怕給凍壞了,就幫著寶媽一起鬨。結果孩子還沒哄好呢,她家寶爸下班回來了,寶媽就說讓寶爸下樓去買點餃子皮和餃子餡,寶爸就生氣地說“你一天就在家帶個娃,都該吃飯了,家裡還冷鍋冷灶的。什麼都是我都去買了,要你在家幹什麼?”

寶媽也生氣了,說道“你沒看見孩子正在鬧嗎?一天就帶個娃,說得倒是輕巧。孩子現在正是愛鬧騰的階段,我除了帶娃,還要買菜做飯搞衛生哄睡,連吃飯都不能按時,你下班回來也不搭把手。作為爸爸,你也有陪孩子的責任,難道這孩子是我一個人的?”

寶爸氣呼呼地轉身往電梯口走,一邊罵罵咧咧地說“不就是在家帶個娃嘛,又不用你上班掙錢,還說忙得連飯都吃不上了。我媽那時候一個人帶幾個娃,家裡的活,地裡的活,一樣也沒落下。現在的女人,真是越來越懶了... ...”

大概是電梯到了,寶爸的叫罵聲不見了,我也幫著寶媽哄著寶寶先進屋去了(要不是隔壁兩口子只顧著吵架,我得給看著寶寶,別真的穿個小背心就跑出去了,我真不方便再旁邊看著人家夫妻倆吵架)。但是,寶爸的那句“我媽那時候一個人帶幾個娃,家務、農活都沒落下,現在你又不上班,就在家帶個娃,還喊自己忙得連飯都吃不上”,讓我感慨萬千。

難道那個年代的女性(50、60後)一個個都是“超人”,長得有三頭六臂,現在的女性(80、90後)都又矯情又懶惰嗎?並不是那回事!我是一名80後,我老媽是60後,透過我自身的經歷和體驗可知,這兩代人的帶娃,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主要差別有三點:

1、社會大環境不一樣,福利性“託兒所”消失了,環境也比過去複雜多了。

前些天看到一則影片,一群孩子趴在地上玩,一群寶媽在旁邊的房間做衣服(看樣子那是一家制衣廠,那些寶媽是這家工廠的女工),有一位阿姨留言說:我們那時候,生下孩子56天產假後就要上班,孩子第57天就抱著送廠裡的託兒所,直到3歲。

1938年,宋美齡在機關刊物《婦女新運》上主張,為了讓婦女們有餘暇從事抗戰工作,要創辦託兒所、公共食堂來減輕她們的家庭負擔。

老照片:工廠託兒所內的孩子

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女工、農婦及職業婦女要顧到工作便顧不得小孩,顧到小孩便顧不到工作!……唯一的辦法是多設工廠託兒所、農村託兒所和一般的託兒所。”

所以,中國的託兒所,生來就有著別樣的意味。設立託兒所,是為了“解放婦女”。

老照片:託兒所的阿姨在照顧孩子們

曾經,“託兒所”遍佈中國城鄉。正如那位阿姨所說,那時候孩子不到2個月,寶媽就要去上班了。但是,他們不需要擔心孩子沒人管。她們只需要把孩子送到“託兒所”,隔幾個小時,去給孩子喂一次奶,其他的事情就有專人負責(雖然那個照顧的“質量”堪憂,但好歹是有人管的),不需要她們操心。

所以,並不是那時候的寶媽是“超人”,能夠“帶娃上班兩不誤”。只不過是“託兒所”這一社會福利,解決了寶媽們“工作帶娃難兼顧”的困局,大大地緩解了她們的後顧之憂。

1984年,江蘇省江陰華西村一處託兒所 / 視覺中國

然而,曾經享受著福利性托兒服務長大的一代人,如今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現實:就算你願意支付一定的費用,求助市面上專業的托兒機構,偌大一個城市裡,託兒所竟然難覓蹤跡。

就拿上海來說,2015年上海獨立設定託兒所只有35所,托兒數只有5222人。在0-3歲四個年齡組80萬左右嬰幼兒總數中,能上託兒所的只佔0.65%。

幼托機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託管孩子成為職場父母的一大難題。雖然近些年也有一些以“教育諮詢公司”為名的早教中心,在工商部門註冊後,便辦起了託兒所。但這些早教中心也存在收費過高、服務範圍有限的問題,遠遠無法解決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無人帶娃的困局。

當然,那時候能夠享受到“託兒所”這一福利的,大部分都是“吃公家飯”的,大部分農村婦女還是需要自己帶孩子的。

但是,那時候的農村,民風還很淳樸,左鄰右舍都是熟人,大人去地裡幹活或者在家做家務的時候,孩子東家跑,西家串,大人做好飯了,在院子裡喊一嗓子就好了,甚至連飯都是在別人家吃的。

我小時候(6歲之前)每年都會去姑姑家小住一段時間,姑姑說很多她都沒怎麼去過的地方,都被我跑了個遍。有時候也會遇到找不到家了的情況,但總有熱心的村民問清楚我是誰家的孩子,然後這座山對著那座山喊一聲,姑姑就知道我跑哪裡玩去了,遠了姑姑就去接,近了村民們告訴我回去的路,我自己就找回去了。

那時候,孩子早上出門,晚上才回家,大人也根本不需要擔心孩子會不會跑丟了,會不會餓到了。

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孩子幾秒鐘不在眼皮底下,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孩子走失、被拐賣、車禍、溺水、意外傷害... ...這些都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卻足以把一個家庭拖入谷底。

所以,那時候“帶娃”基本上可以說是“捎帶”的,有空了看一眼,沒空了就“隨他去”,大人的主要時間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幹農活,做家務上面。而現在帶孩子(尤其是3歲前的孩子),寶媽幾乎視線都不敢離開孩子半分鐘。

2、帶孩子的精細程度不一樣,過去的孩子是“放養”,現在的孩子是“精養”。

其實,除了時代不一樣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帶孩子的精細程度。在這件事上,60後和80後是沒有可比性的。

過去的孩子是“放養”,到底能粗放到什麼程度呢?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我3歲之前,老媽是怎麼帶的,我記不清了,但我卻親眼見證了老媽是怎麼帶妹妹的。

媽媽整天不見人

每天天不亮,老媽就去地裡幹活了,忙到9點多,回來做早飯(我們老家的早飯時間是9~10點)。妹妹如果在老媽回來之前醒來了,不管是哭了,尿了,餓了,除了比她大2歲多的我(我能管的程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是沒有人管的。

老媽回來了,要忙著做飯,也是沒有時間管妹妹的,就把妹妹放在一個四腳朝天的椅子裡面(可憐的連個座椅也沒有),綁在梯子上。老媽做好了飯(那時候也從來沒有“嬰兒輔食”這個概念,能有點麵糊糊、湯泡飯就不錯了),急匆匆地喂妹妹吃幾口,就繼續去地裡幹活了。

雖然椅子是固定住了,妹妹也被綁住了,下不來,也動不了,甚至有好幾次掙脫了綁住她的帶子,從椅子上摔下來。就算不掉下來,老媽一去地裡好幾個小時,妹妹尿溼了也是沒人管的(我要是想把她放下來,一解繩子,椅子就倒了,妹妹就非摔不可了)。

因為長期穿著溼褲子、溼鞋子,哭的鼻涕、眼淚糊在臉上、手上,手腳都凍爛了。妹妹至今每年冬天稍不留神,手腳就會起凍瘡,這都是從小種下的“病根兒”。

被綁在柱子上的孩子

我想,那時候的寶媽也並不是她們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好好照顧孩子,而是如果她們不這麼做,就抽不開身去幹農活、做家務。

農村大娃帶小娃

到了妹妹再大一點,就可以到處跑了,我也大一點了,可以分擔一些照顧妹妹的責任了,就變成了我帶著妹妹到處跑了。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兩件事:

一件事是深秋(或者初冬)了,我和妹妹早上醒來,家裡一個大人也沒有,我自己穿上衣服,卻找不見妹妹的衣服,就用自己的一件夏天穿的裙子給妹妹兜頭罩上,把她包起來,連拖帶拽的抱著她去找老媽。裙子拖到地上,我一踩絆一跤。妹妹凍的瑟瑟發抖,我的手也蹭破了,被淚水打溼,疼的齜牙咧嘴。我們坐在地上哭一會兒,我起來把妹妹重新包好,繼續去找老媽。

白開水泡饃

另一件事是早過了吃飯時間,老媽在地裡幹活還沒回來,妹妹餓得直哭,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幹饅頭,自己忍著餓,用水泡了,餵給妹妹吃。但是,沒有泡開的幹饅頭,實在難以下嚥,妹妹一巴掌把碗打翻到地上,吃的東西沒有了,碗也打碎了,我和妹妹一起哭。老媽回來看到地上的碎碗碴子,狠狠地罵了我一頓,因為那隻碗是老媽的陪嫁。

以前每個家庭能生好幾個孩子,爸爸媽媽要掙錢養活一家子人,根本顧不上照顧孩子。大家滿腦子想的都是“吃”的問題,其他的根本就顧不上。

那時候孩子“好養活”,因為根本就沒怎麼養,只要“活著”就行了,就算有孩子因為大人的疏於照顧,病了、傷了,甚至殘了、死了,也只是那個孩子“命不好”。

那個時代的媽媽們,現在再回想起曾經的歲月,更多的也是對孩子的“虧欠”,而不是自己有多“能幹”,現在也沒有哪個媽媽願意再重溫一遍那樣的生活。

那個時代的孩子,現在為人父母了,也絕對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再遭那樣的罪了。所以,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精養”。

現在基本上沒有誰家的孩子吃不上飯了,孩子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孩子吃奶(母乳或者配方奶粉)的時候,前兩個月要餓了就喂,別把孩子餓到了(我家寶爸說他2歲前唯一的記憶就是“餓”,一是母乳不足,二是婆婆經常忙的顧不上或者忘了給他弄吃的),之後要定時定量,要給寶寶養成好習慣。

孩子開始新增輔食了,寶媽們就更忙了,既要考慮營養均衡,又要考慮口感,還要考慮多樣化,給孩子制定食譜,變著花樣做輔食。

而且,除了“吃”(喝)的問題,孩子的紙尿褲要及時更換,避免紅屁股(妹妹小時候穿著尿溼的褲子幾個小時沒人管的事情,現在絕對不可能發生);拉了一定要溫水洗屁股,不能用紙或者溼巾一擦了事;寶寶睡著了也要隔幾分鐘看一下,別捂住了(我2個多月的時候就差點被捂死了)或者掉下床了(妹妹小時候掉下床了無數次);寶寶玩的時候不但要一直盯著(一眨眼就不知道寶寶會遇到什麼危險),還要陪著、要互動(陪寶寶的時候不能心不在焉,更不能把寶寶晾在一邊,自己做家務或者忙其他事去了)... ...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等,方方面面都要操心。光這些事情,就足夠一個人從早到晚連軸轉了,哪裡還會有時間精力幹其他的事情?

3、對孩子的期望不一樣,過去是“活著就行”,現在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前兩點說的都是“養”的問題。現在養一個孩子並不難,難在“育”上。現在的爸爸媽媽們普遍對孩子抱有更大的希望,希望他們有夢想,有未來,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過去,孩子比較多,養孩子就跟養豬似的,父母只管孩子“吃”和“睡”,光“養”不“育”。現在的父母為孩子做的規劃更長遠,既要孩子身心健康,又要關注孩子的品格培養,還要考慮孩子的未來發展。

中國自古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0—6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黃金時間,一個人的身體、大腦、智力、個性、人格、精神、心靈等方面都需要在這個階段打下根基。

但是,在我們小的時候,大人是不會關心這些問題的,一方面是不懂,另一方面是沒時間、沒精力。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大人是不會在意孩子在幹什麼的,除了發現孩子幹了他們認為不應該或者不對的事情,把孩子抓住吼一頓或者打一頓,就再沒有和“教育”沾邊的事情了。

現在的孩子,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出生,甚至胎兒時期,家長就開始做“早教”了。講睡前故事、做親子游戲、親子閱讀,參加各種早教班,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這些都是以前的父母不曾做過的事情。

現在的父母,不但要操心的事情多了,而且教育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就算是孩子犯了錯,他們不再是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了,而是耐心地去傾聽、分析、引導,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以前的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前,基本上不曾教育,在孩子上學之後,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扔給了學校。現在的家長,除了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義務,“學校教育”甚至“社會教育”的很多事情,也都推給了家長。

我上學的時候,從來沒聽說過家長需要接送孩子,家長也不需要陪寫作業,輔導作業更是不存在的事情,就連考試成績出來了,家長也就看一下成績單,沒有哪個家長會幫孩子分析試卷,查缺補漏。

我記得我上學那會兒,每天下午早早就放學了,自己回家寫完作業還能幫父母做不少家務活。現在的孩子,上下學需要家長接送,陪寫作業、輔導作業、檢查作業、查缺補漏是家長的“必修課”,孩子有上不完的輔導班、培訓班、興趣班,家長就要馬不停蹄的帶著孩子轉場,上完課再接著“陪練”。可以說,現在不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比之前忙得多、累得多!

現在的奶奶輩、寶爸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媽)那時候”,為什麼要加這個“前置語”呢?因為現在不是“那時候”了。

那個時代的媽媽們,現在也不過五六十歲或者六七十歲,很多依然堅守在帶孩子的第一線,但她們也發現了,她們沒有三頭六臂,也不是超人,現在讓她們照顧一個孩子,照樣忙得焦頭爛額,因為大環境變了,沒有可比性了。

9
最新評論
  • 1 #
    那個年代的孩子,就是聽天由命,自生自滅,傷殘夭折的太多了。我婆家的一個表姐,小時候摔倒了,手伸到了火爐裡,等家長髮現的時候,整個手掌都燒沒了。
  • 2 #
    去年春節的時候,我們回老家,隔壁一戶人家,在城裡做生意,也在城裡買了房,讓孩子奶奶去幫忙帶2歲多的娃。 老太太嫌在城裡,年輕人眼皮底下約束大,要求把孩子帶回老家,夫妻倆想著馬上過年了,他們過幾天就回來了,就同意了。結果,突然爆發疫情,村裡封路了,回不來了。 沒有人盯著了,老太太就放任孩子在村裡跑,有一天,孩子就自己跑到山後面,掉溝裡去了。等老太太想起來去找的時候,孩子都已經昏迷了,打電話給兒子媳婦,費了好大勁才讓救護車來接走了。 這還是幸虧孩子是跑山後去,掉溝裡了,不過是受點傷,村口前面就是馬路,那段時間車少一些,平時可是車來車往的。還有村口的那條河,孩子要掉進去了就沒命了。
  • 3 #
    那個年代的媽媽們,也是很辛苦的。我從小身體就比較弱,因為我是早產的,老媽懷著我七八個月的時候,還要去地裡幹活,連累帶摔就早產了。 但是,那個年代媽媽們的辛苦是因為要拼命幹活才能吃飽飯,而不是把時間精力花在帶孩子上。
  • 4 #
    難道那個年代的女性(50、60後)一個個都是“超人”,長得有三頭六臂,現在的女性(80、90後)都又矯情又懶惰嗎?並不是那回事!我是一名80後,我老媽是60後,透過我自身的經歷和體驗可知,這兩代人的帶娃,根本就沒有可比性!#育兒事務所# #愛是個動詞#
  • 5 #
    60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了吧,有工作的都是婆婆看孩子,沒有工作需要下地的就把孩子鎖在家裡,那時候沒有人販子,小孩子在村子裡跑一天也沒事,保證餓不死,其他真是不管。
  • 6 #
    阿姨,農村有託兒所嗎?那個年代農村媽媽也把孩子放託兒所嗎?
  • 7 #
    我也是60後,單親媽媽,我的孩子從出生就是我自己帶的,過了產假就正常上班,中午去買菜,晚上回家後做飯洗衣收拾家,還要哄孩子睡覺,很辛苦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覺得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那時候單位都有託兒所幼兒園,孩子白天有人管,家長可以正常上班,現在沒人帶孩子成了個大事
  • 8 #
    60後,房子是分的,工作是分的,有多少貸款?壓力有多大?競爭有多激烈?養娃的成本有多大?
  • 9 #
    我婆婆不幫我帶孩子也說過這種話,說以前的女人生好幾個,還不是自己帶大的。我懷孕時婆婆已退休,早說她不想帶孩子,但她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奶奶帶大,一個是外婆帶大。好笑!不過這樣也好,不受人恩惠,也不用惦記還人情,我跟我老公說了,自己父母自己孝敬,我的父母也沒讓你照顧,我也沒拿你家半毛錢,也沒住你家買的房。挺好!
  • 10 #
    那個時候大部分的媽媽帶孩子的時候都不上班,現在說帶孩子困難是都是有工作的媽媽,
  • 11 #
    以前我媽幹農活的時候,就把我放在只有一個圈圈的椅子裡,再放在一邊。我一直哭,她就放心了,知道沒事。有一次沒聽到哭聲,就來看看,發現我和椅子掉進旁邊的河裡了,她七手八腳的把我打撈上來,還好我還有氣,沒被淹死。
  • 12 #
    其實也沒有那麼累,但人家都說累,我也不好意思不累,所以就跟著累了
  • 13 #
    60後帶孩子做家務都把孩子背背上,所以帶姓煮兩不誤,現在人帶娃不誤玩手機,所以帶娃家務要保姆
  • 14 #
    以前孩子的夭折率高得多
  • 15 #
    我隔壁鄰居80後,她家孩子滿月後公婆就去忙著工作了,每天白天都是她一個人帶孩子,買菜做飯做家務都是她自己,孩子爸爸晚上八點左右才下班回家,到家後也沒閒著做做家務,這位80後全職媽媽非常能幹,每天的生活都是不緊不慢的,自己也收拾的利利索索,家裡很少聽到哭鬧和吵架聲。樓下另一家80後全職媽媽,孩子和樓上這家差不多大,家務全部由公婆去做,寶媽只管陪孩子睡和玩,結果這家孩子白天夜裡的哭鬧,然後就是大人吵架,擾的四鄰不安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帶娃六年的心理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