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孩子天生好像就是一個“愛哭鬼”,從剛出生時,就帶著“大哭”的標籤,而在後面的成長中,又是一邊哭泣一邊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哭”應該是“家常便飯”。由於孩子不停地哭,一些家長就十分反感,覺得“哭鼻子”是一個壞習慣,甚至會覺得是懦弱的表現。

於是在面對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不是教育孩子“不許哭”,就是厲聲訓斥“憋回去”,讓孩子強行忍住淚水。那麼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孩子好嗎?

父母叫孩子“不要哭”,孩子會有哪些結果: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你叫孩子“不要哭”,孩子真的就能不再哭,變得堅強起來嗎?

其實無外乎是四種結果:

結果一: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容易抽搭個不停;結果二:孩子迫於大人的壓力,強忍住淚水,情緒被壓抑;結果三:家長會對孩子的哭泣妥協,而孩子也學會了利用哭泣來威脅大人;結果四:孩子受到鼓勵和啟發,變得堅強和樂觀。

很明顯,最後一種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所以父母千方百計地“制止”孩子哭泣,其實從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

動不動就流眼淚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二者有何區別?

生活中,有些孩子就是喜歡哭,動不動就流眼淚,而有些孩子經歷了父母的壓制後,即使很悲傷,也能忍著不哭,那麼這兩種型別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何區別呢?

1)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

那些長期被父母訓斥“不許哭”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需求是長期被壓抑的,畢竟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是有自己的情緒需要釋放和表達,也需要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而孩子不像大人可以有很多種發洩情緒的辦法,他們唯一感到不高興後只有透過“哭泣”來表達,所以一旦父母把唯一的一個發洩出口都堵死的話,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長期堆積在心裡。

長期下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越來越低,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則會越來越大。

遇到事情就哭的孩子則不然,他們內心的情緒及時得到緩解和釋放,那麼心裡自然就會十分舒服,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就強。

2)父母對其重視程度的差異

常言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生活中,那些堅強的人,往往總是容易被人忽略,而那些脆弱愛哭的人,則更容易得到得到別人的重視。

在孩子這裡也一樣,愛哭的孩子家長重視程度就較高,孩子一旦有不良的情緒,父母就能及時察覺,並給予安慰;

而忍著不哭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掉,長時間後,自然父母的重視程度就偏低一些。

3)共情能力的差異

研究顯示:那些不怎麼哭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是很少產生波動的,而這樣的孩子共情能力也會很差,不會輕易體會到別人的情緒。

而那些情緒敏感愛哭的孩子,反而更能理解別人的情緒,對於其他外界環境更能感同身受。

“哭”並不代表孩子懦弱

父母需要正確理解“哭”的意義,“哭”和“笑”都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情緒,愛哭的孩子並非就是性格懦弱,哭的誘因有很多,像遇到父母吵架時的安全感缺乏,和遇到困難不知道如何處理,都會用哭的方式來讓自己得到大人的保護。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要做的並不是要一味制止,而是要學會接納孩子“哭”的情緒。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面對孩子哭泣,父母要保持冷靜的情緒,並且給予孩子哭泣和發洩情緒的機會,最後學會傾聽孩子,找到哭泣的原因。

父母自然都希望孩子開心快樂地成長,但童年並非只有笑臉,哭泣也是情緒的重要表達方式,所以,孩子理應享有“哭泣”的權利。

1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正面管教》,修正你的三歲人生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