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初看這個題目,我還覺得挺輕鬆的,認為這是個很好玩的題目,隨便怎麼說都可以。

但是,當我很認真地聽到席瑞講的一段話,我的心頓時震痛了一下。

原來,這個看似好玩的辯題背後,藏了這麼多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童年窘迫,而這些童年時期的窘迫境況,對我們今後的價值觀形成,以及個性定型,起到了如此不可逆轉的作用。

01

席瑞講到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他跟大人逛超市,總是不敢抬頭看貨架上的零食。

他生怕看到自己很想吃的東西,而家裡窮,他不敢要求大人給他買。

於是,他就選擇一直看著地板。

有一次,他盯著一個展架面前的一瓶橘子罐頭看了很久,最後沒忍住去摸了一下,剛好被他姥姥發現了。

姥姥走過來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買下了。

直到現在,他都還記得這瓶橘子罐頭的價格——七塊九!

因為當時買完東西回家的路上,姥姥跟他說,“這個罐頭的錢,可以抵全家的一頓飯了”。

姥姥說的這句話,毫無惡意。

但那天晚上,他吃到了這輩子最苦的罐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都漸漸長大,透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越來越好。

但席瑞有講到,“人生的成長,或許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條件,但是我沒有改變,對於窘迫的恐懼。”

的確,童年的窘迫是根深蒂固,且無法抹除的。

很多時候,大人們的一句抱怨或痛罵的話,都會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一道揮之不去的傷疤。

當我們一直渴求的超人模型,爸爸終於給買下來時,卻聽到身後傳來一個聲音,“一點兒都不懂事,這麼貴的玩具都要買?學習有這麼上心就好了。”

當我們終於吃到夢寐以求的巧克力冰淇淋,媽媽卻是一臉難過的表情,“冰淇淋能當飯吃嗎?用這錢買一塊豬肉吃該多好。”

當我們不小心把新買的褲子摔破了,媽媽一邊拍著衣服上的灰塵,一邊一個勁地罵道,“你就不能讓爸媽省點心嗎?家裡很有錢嗎,經得起你這麼糟踐衣服?”

當我們不小心把帶去學校的雨傘弄丟了,家裡人不停地問都去過什麼地方,怎麼連個雨傘都拿不好,還狠狠地撂下一句話,“你當父母掙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嗎”。

……

02

童年的窘迫,實在是太致命了。

它幾乎造就了我們人生的所有底色,那就是卑微!

就像席瑞說的那樣,窘迫感所帶來的恐懼,是貫穿人的一生的。

“面對著別人對我的好,甚至是命運對我的好,我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而是覺得我不配!”

這句話,真的是深深紮在我心裡,讓我一瞬間就有淚目的感覺。

這種恐懼所造就的卑微,真的已經徹底融入骨髓的深刻。

乃至覺得:

當別人對我表示善意或提供幫助時,我會患得患失;

當別人對我冷漠或視若無睹的時候,我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當我開始沉浸在快樂當中時,我總覺得這種快樂根本就不屬於我;

當我獨自面對挫折面對孤獨時,我會認為我的人生本該如此……

我永遠清晰地記得,我姐想要買一套像樣的運動服,去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卻被爸媽無情拒絕時,那一臉的失望和低聲的啜泣;

我永遠清晰地記得,因為物質經濟的困境而導致爸媽的無休止爭吵,媽媽哭在床頭,爸爸抽菸在黑暗的院子。

好多類似的中國家庭,都是在這麼無聲地隱忍和憋屈中,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

說到善良一點,就是父母安慰自己的那一套“犧牲自己,都是為了子女好”;

說得刺耳一點,其實這樣的做法,既傷害了自己,也深深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一大家子擠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看似團團圓圓、其樂融融;

其實,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從不向任何人敞開心扉,獨自承受、獨自消化!

03

題目裡說到,父母該不該跟孩子說明“家庭不富裕”。

講真的,這根本就不用說,每個孩子都可以深切且實際地體會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困窘與否。

好比劉擎教授講的,“在當代,成年人世界的所有資訊,已經向童年輻射了。”

家庭的富不富裕,不是由父母跟不跟孩子說,來決定孩子是否知道家裡有沒有錢。

孩子透過周圍環境的對比,透過外人的一言一語,透過父母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已經完全可以分辨自己家庭和有錢人家庭的區別。

真正應該探討的,應該是父母如何在平常的親子教育中,慢慢向孩子傳導和輸出良好的金錢觀。

而不是在每一個隨即發生的事件裡,粗暴地抱怨孩子、斥責孩子、怒罵孩子。

大人說的每一句鋒銳的話,註定會加倍刺向每一個孩子的內心。

直到現在我都不大敢在KTV放聲唱歌,只因小時候跟著電視裡的人一起哼唱時,被爸爸無情地呵斥“閉嘴,難聽死了”。

童年時期,家庭貧困所帶來的窘迫,真的會讓我們的整個身心都卑微到塵埃裡。

作為孩子的我們,窘迫的不是貧困本身,而是貧困所衍生出來的情感衝擊。

這樣子的衝擊,讓我們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無奈,還有無盡的絕望和擔憂。

弗洛伊德說過這麼一句話: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 它們只是被活埋了, 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倘若大人們不在日常的生活中,學會跟孩子溝通情緒和表達意願,那麼臨了的爆發,只會摧毀孩子健康的意志,走向一生都無法抹去的陰影。

04

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那一代人,他們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默默付出,從而壓抑自己的個性追求和個人慾望,以整個家庭的穩固狀態作為生活的目標。

而這種看似穩固的家庭關係,實際上已經滿滿充斥著個人內心的無限委屈和忍耐。

好多家庭都選擇了在高考成績出來之後離婚,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最大限度地為了孩子的成長。

而事實正好相反,父母的偽裝和壓抑,無形之中早已傳遞給了孩子。

情緒不會說謊,當大人們覺得自己扮演得很好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是在竭盡全力地配合你們演戲。

唯一的結果就是,大家都身心俱疲,卻強裝自己沒事。

放過自己,從來也是在放過別人——

不單單是朋友之間,戀人之間,也是父母與子女之間。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我拿他當老公,他卻拿我當“保姆”:太賢惠的女人,往往婚姻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