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無賴,言而無信;你總是這樣不講誠信,每次都這樣……”在離公園出口的不遠處,有一位年輕的媽媽站在那裡生氣地吼叫著,站在她跟前的是一位三歲左右已哭成淚人的小男孩,邊哭泣邊說“我不要回去,我還要玩……”
媽媽重複著剛才的話,最後狠狠地說“不回是吧,讓你不回。”說完轉身大步走向了門口。孩子擦擦眼淚,趕緊拔起小短腿跑起來想追上媽媽,也顧不及手上掉下來的小玩具了。
我牽著女兒的小手,一直在門口看著,直到那孩子追著跑完門口處那條小路,到了大馬路的邊上,他的小手終於拉上了媽媽的大手。我們才轉身離開。
女兒看到別的孩子哭,還被媽媽丟在一邊,原本笑得很燦爛的小臉都突然變得嚴肅起來。在轉身離開的時候,還是一副不開心,若有所思的樣子。
於是,我知道要向女兒做一番解釋才行了。
我告訴她,那小哥哥應該是與阿姨事先就說好了離開公園的時間,但他又還想玩,不想回家,所以阿姨才生氣的。我寶寶每次都很守信用,都能按約定的時間回家,真的很棒。今天玩夠時間了就要回家,我們可以下次再來玩。
女兒聽完點點頭,仰起小臉蛋調皮地說“我們下次再來玩哦”。
“好呀,我們下次再來玩。”聽到我這麼說,她又開心地笑了,一路上還拍起小手哼著歌,高興地回家了。
看著女兒天真快樂的笑臉,我腦海裡還閃著剛才那位媽媽所說的話,心想:兩三歲的孩子知道誠信是什麼嗎?用孩子聽不懂的話來教育他,會有作用嗎?估計孩子什麼都聽不懂,就只知道媽媽在罵他。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就說過:教育孩子,凡透過打罵能解決的問題,通達態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
孩子都喜歡玩,玩得起勁時肯定都不願意走。對於還小的孩子來說,他不懂為什麼說到了時間就要走,他們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在孩子看來就只有玩夠和沒有玩夠,但要等他玩夠的話,可能天也要黑了。
我們要慢慢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對於大點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提前約定時間,告訴他說五分鐘後就要回去了。他可能對於五分鐘是多久沒有很強的概念,但他已知道快要回去了。
兩分鐘後、最後一分鐘,我們都提醒孩子,讓他知道時間到了。提前告訴孩子離開的時間,已有心理準備,到真的要走時,他心裡就不會那麼抗拒了。
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壓根還不知道時間是怎麼回事的孩子,我們可以告訴他是爬幾次梯子後,或是玩幾次滑梯後就要回家了。他每爬一次下來,就幫著記數。
最後三次的時候再跟他特別強調一次。這樣,孩子就抓緊時間玩最後幾趟,且有家長在旁邊幫他數數、助威,他會玩得更盡興。
當然,孩子肯定不會每次都配合,願意乖乖回家去。我們還可以變著法子來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
我們可以提出回家吃好吃的,玩了半天孩子都餓了,這招很多時候都管用;可以提出與孩子比賽看誰先跑到門口,很多孩子都喜歡這樣的互動遊戲;還可以說讓孩子幫忙找車,說忘記把車停在哪了,孩子都很樂意展現自己的小智慧,能做到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其實,孩子在其他方面“耍賴”時,我們都可以從預知準備,和轉移注意力兩方面出手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辦法總比問題多,用不著和孩子“大動干戈”。
打罵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倒是有可能把孩子“解決”了。任何時候的打罵對孩子都會產生傷害,在心理上留下印跡。
面對鬧彆扭的孩子時,確實會讓人心煩意亂,本也想好好說話,但總是耐不住性子,火苗竄上來的時候,就夠不了那麼多了,覺得不罵出來就不解氣。
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要在罵孩子前,先深呼吸幾口氣,想想到底是孩子惹我們生氣,還是本來就有其它的事情讓我們感到心煩,孩子只是個導火線,把內心的不良情緒突然點燃而已。
國學大師曾仕強就說過,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處方、不同的方法。不要要求孩子太多,給他太大的壓力,他就會反感甚至抗拒。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他還不懂得大道理的時候,我們就要用最簡單、最易懂的語言來教育他。
我們當父母的最大事業是教育孩子,而最不能急的事情,也是教育孩子,給孩子多些耐心吧。
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