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孩子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壞毛病,就是看不得別人贏過自己,不管是玩遊戲還是比賽,只能贏過別人,就不許輸給對方。一旦輸了,那就可不得了,經常哭得停不下來。可想而知,這種毛病不改的話,將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很多父母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困擾。因此,讓孩子體驗輸贏,用平常心看待輸的過程,是每個父母都可能要面臨的一個教育挑戰。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教育經驗:如何讓孩子把輸不起的心態,變成一個積極進取的平常心。
如果我們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孩子在輸不起的時候的心理狀況,就會發現:當孩子輸不起的時候,他的底層的“心理狀況”其實是恐懼的、不安的,他很害怕失去控制,以致心態失衡。

因此,我們解決問題不能流於表面,而是要幫助孩子解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既然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咄咄逼人式的不認輸,實際上是在掩蓋自己的恐懼不安的心理,那麼,只要我們在行為和感情上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支援,使他意識到,“恐懼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表現出害怕也沒有關係”等等,孩子就能慢慢地積累面對輸贏的平常心態。具體來說,應對策略包括以下兩點。
應對策略一:允許孩子在輸給對方的時候發脾氣。
當孩子面臨失敗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發脾氣而停止活動,或者為了洩憤而把手上的玩具、書籍等物品甩得到處都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父母儘量寬容一些,不要針對這種情況對孩子進行批評,我們要做的就是立即擁抱和安撫他,告訴孩子,“沒關係,我會跟你在一起”。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發脾氣的孩子在內心深處其實都在等著父母的這句話。

應對策略二:如果孩子總想著要贏,那就暫停相關活動。
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後,我們也要把暫停活動的理由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比如說,在下棋之前,針對孩子只想贏不願輸的心理,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展開一番對話:
“下棋比賽一定是有輸有贏的,你做好準備了沒有?”;“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要體驗有輸有贏的過程,我們就接著開始玩下去。”;“如果你覺得你自己還沒有做好體驗輸贏的準備,那麼我可以等你準備好了再接著玩下去。“如果孩子抗拒輸贏的心態非常明顯,那麼建議在平時可以先和孩子玩那種刺激性不強的猜拳遊戲,讓孩子在你來我往、節奏性較強的猜拳遊戲中,去認真體驗一場輸和贏的過程。
比如說孩子贏了一局,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真棒!”然後繼續玩下一輪;如果孩子輸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沒關係!”接下來繼續玩下一輪。孩子就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體驗著輸和贏的心理變化,慢慢地從開始的不適到最後的習以為常。
在玩的過程中,其實父母本身也會遇到輸和贏的時候,我們完全可借這個輸和贏的契機來對孩子加以引導。
這是因為,父母面對輸贏採取何種態度才是孩子對待輸贏的關鍵,也就是說,當父母不管是輸了還是贏了,如果都是抱著一副平常心態,這種理性對待輸贏的表現就會逐漸感染孩子,使得孩子在父母平常心態的感染下,慢慢改變曾經輸不起的心態,變成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的陽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