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還是不能清晰地表達,吐字不清晰或是發音不標準。在排除了舌繫帶過短和其他因素之後,這樣的孩子可能出現平時吃飯很快,總是囫圇的吞下去,再向前追溯,就會發現當寶寶剛開始新增輔食時,總是嘔吐,不適應。
其實,嘴巴有兩個功能,就是吃和說。如果吃得不對,也會影響到說的功能。小嬰兒4-6個月適宜新增輔食,因為這個階段是他對於除了奶之外的食物出現好奇心的時候。這時候他已經開始會抓食物了,看見碗筷就會表現出他很想要抓的慾望,往往是大人在桌上吃,他恨不得筷子上的東西都能抓到他嘴裡去。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避免孩子把食物抓得到處都是髒髒的,會抱著孩子走到別的地方去,讓大人能安安靜靜地吃口飯。殊不知這麼一個小小的行為,就可能磨滅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對於孩子而言,吃奶是他的本能反應。而除了奶之外的食物,他都要靠模仿來獲得。
何來模仿?那就是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的時候。雖然他不能吃大人的菜,但可以給他準備好專屬於他的食物,讓他去抓,或者大人去喂,讓他觀察大人如何咀嚼如何吞嚥。6個月的寶寶吃糊狀食物,到8個月左右,孩子就該吃碎狀食物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面臨的問題是,第一次吃到稍大一點的食物,他會仍以為是糊狀的食物直接下吞。食物到喉嚨的時候,開始吞不下去了,他就往外嘔,有可能把之前吃的東西都嘔出來。家長一看就開始緊張,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覺得這樣怎麼能行呢?那還是吃糊狀的食物吧。
殊不知,孩子吃第一口固體食物會產生噁心、嘔吐,其實是一種保護反射,第一次接受新事物,要允許他有這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不能阻止,因為從吃碎狀食物,到吃塊狀食物,再到吃條狀食物,最後正常吃飯,這都需要咀嚼和吞嚥的練習。
咀嚼可以帶動整個口腔肌肉的運動,舌頭的抬起、下落以及口唇的練習,這些將來與說話相關的肌肉和氣息控制,都是寶寶在學吃東西的時候習得的。孩子嘴巴的敏感期是6個月左右,這個時候,他對任何新鮮的食物都很想要,千萬不要等到孩子一歲之後,再讓他開始吃正常的食物。
如果1歲前不能好好吃輔食,等到了5、6歲甚至是更大的時候,就不能正常吃飯,他們需要用湯泡著飯吃,或者需要吃一口飯然後馬上喝一口湯,讓湯帶動飯下喉嚨。如果舌頭總是不用,舌頭的功能就真的沒有了,那怎麼能把話說好呢?
另外,寶寶習慣用奶瓶來吃奶、喝水,奶瓶用的是臉頰內側的肌肉,但是如果能在寶寶8、9個月時改為鴨嘴杯,那他嘴唇的控制能力也將越來越好。
寶寶的說話訓練除了日常的交流和學習,適時的新增輔食並保證孩子能夠順利地渡過剛剛新增輔食的階段也很重要。畢竟語言表達能力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父母們除了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正確地咀嚼和吞嚥,也要注意觀察孩子對於輔食是否有過敏反應。
輔食新增的總體原則就是一樣食物、一樣食物的新增,這樣做的本意就是為了能夠鑑別寶寶的過敏源。也給了寶寶適應的時間,另外要注意的就是輔食中不要新增鹽和糖,按照我國膳食營養標準指南,1歲以前的寶寶暫時不需要吃鹽和糖,這個階段的寶寶暫時也不需要太多的味道刺激,食物本身的味道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