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專家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更加優秀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要助力孩子成功,就請做到“三嚴兩松”。
“三嚴”
端正學習態度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有這麼強烈的執念呢?
因為父母作為過來人,清楚地知道學習成績代表了什麼。
學習成績雖然不是一切,卻能阻擋人得到很多東西。
要知道,現如今學歷是一塊敲門磚,要沒有學歷,你連門都進不去。
所以,為什麼父母要嚴格地對待孩子的學習,不是想要利用成績去綁架孩子,而是為了孩子今後的生活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
有遠見的父母,對待孩子的學習都有點“狠心”。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自覺時,父母要在一旁嚴格地督促他;在孩子還沒有理解學習的意義時,父母要不厭其煩地教導他。
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讓孩子做到真正有效的努力。
終有一天,孩子一定會感激你現在的“絕情”。
給孩子立規矩
不少父母會說,不太喜歡立規矩這樣的詞,因為感覺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其實,規矩和快樂從來不是二選一,規矩的存在,反而是能夠讓孩子獲得更高層次的快樂,更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於管教》中有這樣一段提到關於給孩子立規矩的說法: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欄杆就是界限,知道規矩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給孩子立規矩,給孩子設定界限,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由地探索,這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
立規矩要趁早,在孩子年幼時期就給孩子制定規矩,並監督孩子執行下去。
放手讓孩子獨立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事事替孩子包辦,讓孩子除了學習娛樂其他一切都不用幹。
但是,父母事事包辦,才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你的事事包辦,無非是帶來了孩子的懶惰和無能,也帶來的自己的悲哀和失望。
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風雨,每一個父母都要知道這個道理。
有遠見的父母,都要懂得放手,都要捨得用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其實,父母們只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夠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在給孩子愛的同時,請記得適當放手,孩子才能越來越獨立。
“兩松”
允許孩子失敗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們缺乏生活的閱歷和經驗,還處在人生最初的摸索階段,不可能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
孩子總是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來的,可以說,失敗是孩子必須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生活和學習總有勝敗輸贏,父母要允許孩子失敗。
當孩子沒有達到你們的要求時,別忘了孩子還在成長,他有權失敗。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應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尊重孩子失敗的權利,就是對孩子終將成功的信任,這種信任將是孩子戰勝失敗的勇氣和動力。
始終記住,允許孩子失敗,孩子才能夠更成功。
不拿孩子作比較
為人父母都期待別人可以表揚自己的孩子,因為讚賞孩子同時也等同於認可了自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父母不自覺地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父母認為這種比較是在激勵孩子,督促孩子變得更好,但事實上卻相反,這在無形中束縛了孩子。
拿自己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其實就是在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會抑制孩子的潛能。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其他孩子的標準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比較是錯誤的開始,請不要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作比較,請不要再以這樣的方式增加內心的苦惱和無助。
為人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暫時的不足,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賞識孩子。
另外更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要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閃光點來到世界,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消磨掉閃光點而變得平庸。
想讓孩子更優秀,父母們請做到“三嚴兩松”。
各位家長,為了孩子請務必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