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情緒協調之舞

孩子們會與任何可以滿足他們主要需要的人建立依戀。但這個依戀的性質,無論是安全的還是不安全的,都會極大地影響到他們的人生。

當養育者與他們情緒協調時,他們之間會建立安全依賴。情緒協調建立在嬰兒與養育者最微小的肢體互動中,這些互動讓嬰兒有被滿足和理解的感覺

正如愛丁堡依戀研究者科爾溫·崔佛頓(Colwyn Trevarthen)說的:“大腦調節身體動作節律,讓他們與他人的大腦產生共鳴。嬰兒甚至在出生之前就開始傾聽和理解他們的母親了。”

我在前面描述了映象神經元的發現,這些神經元負責給予我們共情的能力。映象神經元在我們出生之前就開始起作用了。

當俄勒岡大學的研究者安德魯·梅爾佐夫(Andrew Meltzoff)向剛出生6小時的嬰兒咧嘴吐舌時,這些嬰兒就會跟著他進行同樣的動作(新生兒只能把視線聚焦在距離他們眼睛大約8~12英尺的物品,僅僅能看到那些抱著他們的人)。模仿是我們最基礎的社會功能,這確保我們能夠立刻接受和反應我們父母、老師和同伴的行為。

大多數父母都自然地與嬰兒發生情感依戀,以至於他們幾乎不能覺察情感協調是如何發生的。

但我的朋友依戀研究者艾德·特羅尼克(Ed Tronick)讓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一現象。透過哈佛人類發展研究室的單向玻璃,我看到一個母親和她的兩個月大的兒子玩耍,她的兒子靠著一張嬰兒凳支撐著自己,面對著他母親。

他們互相發出咕咕聲,看起來非常開心——直到母親向前靠近,用鼻子愛撫嬰兒。嬰兒嚇了一跳,猛地扯住她的頭髮。母親毫無防備,痛得驚叫一聲,把嬰兒的手拿開。母親的臉生氣地扭曲著。嬰兒立刻鬆手。兩人拉開了距離。他們以往是對方歡樂的源泉,現在對方卻成了痛苦的來源。

嬰兒顯然嚇壞了,他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臉,試圖不讓生氣的母親看到自己。母親,相反,發現嬰兒的不安,於是她重新將注意力放在嬰兒身上,發出安慰的聲音來化解這件事。嬰兒依然用手遮住臉和眼睛,但他想要建立聯絡的渴望很快重新出現。他用眼睛偷偷看是否還有危險時,他的母親帶著關切的神情向他靠近。她開始給他的肚子撓癢癢。嬰兒放下手,爆發出咯咯的笑聲。嬰兒和母親重新調諧。整個愉快、破裂、修復、新愉快的過程只花了不到12秒。

特羅尼克和其他研究者現在表明,當嬰兒和養育者情緒調諧時,他們也會在生理上同步嬰兒不能自主調節他們的情緒狀態,更不用說改變伴隨情緒的的心跳、激素水平和神經系統活動。

當一個兒童與他的養育者同步時,他的愉悅感和聯絡感透過他穩定的心跳和呼吸、以及低水平的壓力激素反映出來。他的身體是安靜的,他的情緒也是。當這一和諧被打破時——正如每天都會發生的一樣——所有的生理因子都會改變。當這些生理因子都回復較低時,表明恢復了平衡。

我們安慰新生兒,但父母很快就要開始教育他們的孩子忍受更高水平的的衝動,而這個任務通常都由父親來完成(我曾經聽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說過,“慈母嚴父”)。

如何控制衝動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因此,父母必須先於孩子能做到這一點之前,先為孩子控制衝動

當腹中的飢餓感讓嬰兒哭泣,乳房和奶瓶就該送到;當孩子感到恐懼,有人應當去抱著並搖動他,直到他安靜下來;如果他尿床,應當立刻去清理。與強烈的安全感、舒適感和控制感相關,這些是自我調節、自我安慰、自我養育的基礎。

安全依戀與能力的發展,逐漸構成控制感的核心,成為貫穿人生中健康的應對模式的關鍵。

安全依戀的孩子能學會什麼可以讓他們感覺良好,他們發現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和其他人)感覺不好,從而,他們得到了能動性的感覺:他們的行為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迴應。

安全依戀的小孩能夠區分哪些情況下他們能夠對付、哪些情況他們需要幫助。他們明白他們可以在困境中積極應對。

相反,被虐待或被忽視的小孩學會不讓自己的恐懼、哀求和哭泣被養育者照顧。無論他們說什麼或做什麼,都不能帶來關注或幫助。結果就是,他們在面臨日後的挑戰中也習慣投降。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孤獨症譜系障礙孩子的認知能力可以提升嗎?其認知侷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