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自我”的家長,更容易教育出有自我、優秀的孩子,因此,許多人已經開始關注“自我”的發展,“有自我”成為了許多人發展的目標。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溫柔而堅定”,不要受孩子的影響;又比如,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要受別人太多的影響。

那麼,又有一個跟“有自我”似乎接近卻又不一樣的行為,叫做“固執”。固執的人,也一樣是堅定自己的立場,不容易受別人影響。這兩者又有何區別呢?如何成為“有自我”而不“固執”的人?

首先,我們來了解這兩者的心理學概念:

(1)固執:是堅持成見、不懂變通的心理現象。

缺點:固執是一種偏執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不接受批評、易衝動和詭辯、缺乏幽默感等特點。

固執的特徵:認知水平低、過於情緒化。

(2)自我:自我又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透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瞭解。

我們可以發現,“固執”的人,情緒是容易受別人影響的,情緒不穩定,缺乏安全感。而“有自我”的人,情緒不容易受別人影響,能夠讓外在的事物為自己所用,成為助力自己成長的因素。

再比如,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我們允許自己和別人有不相同的地方,既允許自己觀點的存在,也允許別人觀點的存在,去尋找一個令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而固執,正如我們常說的“非黑即白”,是不具有相容性的,只能允許一方的存在:要麼滅了你,要麼滅了我。

我們還可以發現,“有自我”的人,他們是尊重系統平衡的,即你好、我好、大家好,他們能夠兼顧系統的利益,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不會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允許多個觀點的存在。而“固執”的人,心裡匱乏比較多,對自己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們會用外在的強勢言語和行為武裝自己,以掩蓋自己心裡的匱乏和不安。(宣告:在這裡,我沒有攻擊哪些人的意思,只是分享心理學的一些概念)

那麼,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有自我”而不“固執”的人呢?

(1)兼顧系統平衡,即面臨一些事情的時候,要努力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避免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損害。

(2)覺察、發現自己內心的匱乏,從過往發生的事件中找到原因、創傷,透過運動、傾述、哭泣、合理發洩、找心理專家等方法療愈自己。

(3)時刻告訴自己: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贏了爭吵、輸了關係。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要時刻思考:我想要達到什麼效果?

(4)四象限法則。我們平常做的事情,可以從“緊急”到“不緊急”依次分為以下四種:重要且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我們要學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以上四個分類,給事情做一個排序,這會讓我們清晰哪些事情要先做。(在這裡不詳細展開說,找機會跟大家詳談)

(5)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抽離法”、“5分鐘離場”、“合理發洩”等等。

(6)時常告訴自己:“沒有失敗、只有回饋”。事情可以失敗,但我們這個“人”永遠不會失敗,我們可以從每一次教訓中汲取經驗。

(7)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不足、匱乏。比如承認自己是懶惰的、恐懼的、不完美的……有了承認,敢於允許自己的不足,我們就不用拼盡全力去證明自己、武裝自己、掩飾自己,我們便可以接納更多別人的觀點和行為,同時,這種覺察和允許會讓我們成長。

(8)允許自己觀點的存在,同時允許對方觀點的存在。即: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但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讓我們都滿意的第三個故事。不一定非得聽誰的,而是找到更多以效果為導向的方案。

(9)學習更多的知識,發現更多的真相,擴大自己的格局和思想維度。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休學,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一些狀況,如果你的孩子正遇到一些挫折,那麼,這時候將考驗你是不是一個有自我的家長,而不是一個固執的、功利的、控制型的家長。

如果你目前比較“固執”,先給自己一個允許,因為“固執”曾經幫了你,給了你很多的好處和保護,才會伴隨我們自己長時間,我們首先得感謝它。同時,我們多多覺察、療愈自己,多多學習成長,“固執”不是病,只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現象,加油。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關愛孩子,從選擇好的駝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