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被動型的兒童遇到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往往引不起人們的關注。這些兒童的行為不會有問題,母親們覺得他很聽話,認為他是個好孩子;儘管這些孩子過於依賴母親,總是賴在她們身邊,可是他們安安靜靜,不找麻煩,所以母親們以為這是件好事。她們也許會自豪地說,孩子如何如何喜歡她,離開了她,孩子就不會上床睡覺。可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些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走路和說話都很遲,開始感到有些擔心,不過母親們這時往往會說:“我的孩子很健康,只是有些敏感,膽子也小,對什麼事情都害怕。這孩子不怎麼愛吃東西,要讓他吃一碗飯必須得先給他講個故事。他總是喜歡獨自坐在那裡,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詩人!”
可是這種自我安慰幫助不了她們。終於,母親們相信自己的孩子確實有問題,只得去找醫生了,於是發現孩子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結果只能是這樣。
假如這些母親接受過我們的培訓,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有所瞭解,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兒童的性格缺陷來自成人的一些錯誤做法。如果父母在這一時期忽視了孩子,孩子就得不到足夠的機會充實自己的大腦,而飢餓的大腦會產生很多問題。
出現性格缺陷的另一個原因是缺少創造性的活動,這樣的兒童同樣得不到充分發展的機會。這些兒童多半一個人待在家裡,或者被獨自留在其他地方,除了睡覺以外,很少有機會做什麼事情。要不就是父母不讓他們動手做事情,自己把什麼都包辦了,不少貴族子女的童年生活就是這樣子。
這種教養方式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因為這些孩子除了手裡的東西之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久而久之,即使他們想做什麼事情,也沒有能力去做。就是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小蟲子或者花朵,這些兒童也不知道怎樣玩,只能把東西弄壞。
許多兒童會無緣由地產生一種恐懼感,這種情況也能夠在早期的生活中找到原因。
我們學校被認為是很成功的,是因為帶著某種症狀進入我們學校的兒童,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後,原來的缺陷消失了。我們學校為兒童準備了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環境,他們在這裡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心理的發展。學校還特意製作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每一樣東西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孩子們可以隨意使用。
只要兒童們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就能夠把精力集中起來,投入到感興趣的事情中去。久而久之,他們身上的缺陷就會消失;以前混亂的變得有了條理,以前消極被動的變得熱情主動,以前調皮搗蛋的變得懂事了。這些情況再一次證明了,兒童的性格缺陷不是來自先天因素,而是後天形成的。
孩子的先天稟賦雖然存在差別,但是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他們身上出現的所有不正常現象,都出於同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忽視了兒童的心理生活,使之缺乏必要的養分。
那麼,我們將給母親們提出什麼樣的建議呢?孩子需要生活在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環境裡;母親不必什麼都幫孩子做,有些幫助不僅不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只要孩子開始做某件事情,就不要打斷他們;過分的關愛、過於嚴厲、藥物,都不會給處於精神飢餓中的孩子帶來任何幫助。這就好比對待一個挨餓受凍的人,我們罵他是個傻瓜,或者把他痛打一頓,或者進行一番說教,要求他心情好起來,這些做法都於事無補。因為飢餓的人只需要食物,其他任何東西都沒用。對於兒童的心理缺陷也是一樣,成人對他們嚴厲還是和藹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不是問題之所在。人是有智慧的動物,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營養,更加離不開精神上的養料。人不同於依靠本能生活的動物,必須建立自己的行為模式。假如兒童能夠決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以此來完善自己的個性,那麼一切都會正常,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即使他們曾經有什麼問題,現在也會消失。他們將不再做噩夢,不再厭食,不再鬱鬱寡歡或者彆扭古怪,他們的一切都將恢復正常,因為心理偏離得到了恢復。
可見,以上這些問題不可能用道德教育來解決,因為這是性格形成中出現的問題。兒童的性格形成或者性格缺陷的恢復,都不需要成人的說教。假使成人出於道德的意圖,對兒童進行威脅利誘,不會給兒童帶來什麼益處,只會有害。我們需要做的、所能夠做的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正常的生活環境。